七年語文課程改革:任重道遠,課改的信念不可動搖
語文課程改革七年的曆程,使我們有了前進的堅實基礎,但也麵臨著難得的機遇。麵向未來,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我們還會遇到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語文課程改革下一步怎麼走”受到界內人士的普遍關注,語文教育專家、教研人員以及一線教師緊緊圍繞這一個統領全局的大問題發表了見解。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幾方麵:
一、 要堅定“語文課程非改不可”的信念
七年的語文課程改革步履維艱,每前進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不能動搖“語文課程非改不可”的信念。正如巢宗祺教授所說:“當前的語文教育轉型尚處於起步階段,轉型的道路是漫長的,也許充滿了曲折和風險,因為語文教育問題原本複雜,而我們原有的教育基礎又十分薄弱。在轉型期中,問題也許會層出不窮。然而社會的轉型、語文教育的轉型,是必然的趨勢,因此順勢而改革的決心,不可動搖。”
有論者指出,當前語文課程改革處在一個十分關鍵時期,堅定課改信念,應著力排除兩種幹擾。
一是排除對課程改革存有的抵觸心理、畏難心理、觀望心理的幹擾。近年來,特別是2004年以來,在語文課程改革遇到困難的情況下,語文界滋生了某些值得關注的否定改革的思潮。有人覺得課改改錯了,到現在問題百出,有些偏激者甚至對改革叫停。目前有一種現象應該引起重視,“那就是人們在反思課堂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上升到理論高度,對新課程的一些基本理念表示懷疑,產生動搖,有的甚至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想要回到老路上去。”有論者指出,目前這種回潮現象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普遍,給一線教師帶來了極大的困惑。
二是摒棄“矯枉必須過正”的思維模式的幹擾。
在語文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不少語文教師麵對課改新理念領會不深,理解不透,產生了諸多的困惑和迷惘,未能從“矯枉必須過正”的思維模式中擺脫出來。
比如,一強調弘揚人文性,便鬆開了語文的韁繩;一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便忘了教師自身作用的確立和發揮;一強調學生的獨特見解,便忽略文本的價值取向;一強調課程資源的開發,便出現教學內容的泛化。若以這樣的思維方式,將很難避免語文教育思路的大幅搖擺。有專家指出,“矯枉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欲速則不達。應該多次‘矯’,不斷‘矯’,一次‘矯’一點,慢慢接近‘正’。這樣才能避免大幅震蕩。”還有論者提出,中小學語文課改要從長計議,“語文課改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搞顛覆式革命,不能離開國情,也不能丟棄以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