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和天才們的談話(一)(1 / 2)

在天津城郊的一個小院裏,年近花甲的徐光啟正在小院裏坐著,自從通州辭職賦閑以來都是這麼打發時間的,話說了也白說,想做事也做不了。想來也是,讓一個滿腹才華的人賦閑在家,怎能受得了啊不鬱悶抑鬱就不錯了。

這天就門口來了兩匹馬,馬上兩位官差,一位認得是本地的,另一位陌生。

本地的這位進門就喊:“徐大人,徐大人。這位老爺找您有事。”

陌生人說道:“您就是徐大人?”

徐光啟應聲到:“草民就是徐光啟,不知這位大人找草民何事?”

“徐光啟請接旨。”陌生人喊罷,就從背上解下包袱,恭恭敬敬遞給徐光啟,徐光啟挺納悶,接旨哪有請的,跪下等著聽聖旨呢,結果欽差遞過來一個包袱。

接過包袱打開一看,裏麵有一個竹筒,等看清竹筒以後,徐光啟大吃一驚。因為這就是朱有孝和工匠們造出的望遠鏡,下麵有一道旨意:朕自幼就知先生大才,無奈皇爺不喜,故自甘平庸。今朕初登大寶,百廢待興。遼東女真,尤為猖狂。朕欲治利器,以滅此輩,望先生見信入京,共赴王事。

徐光啟看完信後大喜,終於等到了自己要展示才華的時候了,原本大家都認為皇孫隻是一個做小木匠的頑童,喜歡鼓搗一些奇技淫巧的木製玩意,其實這些東西也都是包含一定的科學知識啊,看來這個小皇帝野心不小,隱藏的很深哪,其實這是徐光啟高估了朱由校,若不是朱有孝魂穿,他還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既然新皇帝欣賞自己的才華,又有這樣的奇巧望遠鏡做信物,徐光啟自然不再猶豫,立刻收拾完畢,隨欽差赴京而去。

同樣的事情在安徽歙縣也發生著,畢懋康見到的是一架微型的“二踢腳”發射器;而在江西奉新,剛剛去年才從京城落選回家的宋應星,看到的是一架微型的水車。二人和徐光啟一樣,都是立馬收拾行李,隨欽差進京。

人道十月小陽春,朱有孝登基已經一個多月了,在這一個多月裏忙裏忙外,整頓內宮,協調大臣;孫承宗已經奔赴遼東;錦衣衛、東廠還在為熊廷弼的案子奔走;而遼東的努爾哈赤正在舔舐著不久前被熊廷弼擊敗的傷口,以積蓄力量,準備來年卷土重來,隻是不知道能否得逞。

十月末的一天,這天是風和日麗,在京城郊外的皇莊裏,朱有孝正帶著徐光啟、宋應星、畢懋康、工匠朱靈、火器廠總管雷鳴天等隨便走著、說著話。這皇莊裏麵可真是豐富,朱有孝在這裏見到了近年來從國外引進來的不少農作物,比如說玉米、紅薯、土豆、西紅柿,花生。除了紅薯已經在東南沿海一帶有所種植以外,別的農作物還沒有大麵積推廣。

紅薯徐光啟不稀罕,他曾經做過《甘薯疏序》的文章,但是他並不太熟悉紅薯的生長環境,其實在北方的貧瘠土地比沿海地區的濕潤氣候更適合紅薯的生長,像土豆也是如此。而玉米則是適合各地種植,並且越肥沃的土質產量越高。西紅柿則是喜歡濕潤的氣候,夏天長勢喜人,現在在皇莊看到的隻是當做花卉養殖,放在花圃裏。

應該說朱有孝今天來皇莊是有目的的,無論徐光啟還是宋應星,他們都隻能算得上是農學理論家,隻是總結了別人的經驗編輯的書,並沒有親身試驗過這麼多東西,也可以說是讀書的業餘時間編輯的書。

朱有孝則是農村長大的孩子,這些全套的農活他都會,並且怎麼做著好吃他都知道。他今天的目的是把這些高產的農作物的種植方法、儲存方法、食用方法都告訴他們,再讓他們寫成書麵文字教會更多的人,以此用來度過明朝末年的災荒年景,為大明朝保存更多的生命。

朱有孝已決定明年的恩科所有進士都必須是年輕人,是懂得靈活變通的年輕人,凡是四十以上的書呆子一個不取,然後讓吏部組織一個官吏進修學校,而自己就做這個學校的校長,目前老師就有兩位,徐光啟和宋應星也許還要加上周嘉謨。還有就是從各地選拔不超過二十歲的秀才和童生,當然都是貧窮人家出身的,進入新開辦的職業技術學校,自己仍然擔任校長,老師除了徐光啟、宋應星以外,還要聘請李之藻和一些傳教士,還打算聘請《算法統宗》的作者程大位的後人,李時珍的後人等等,要把這個學校辦成世界性的綜合性大學,以此來提高大明朝的國際競爭能力,促進大明朝的科學技術進步,從而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