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蘇州風波(1 / 2)

隨著朱有孝所開的工廠包括鐵器廠、肥皂廠、玻璃廠、水泥廠等等的不斷擴大,生產的商品越來越多,並且質量越來越好,銷售量越來越大,再加上牛金星也確實是個人才,從八月份到十一月初已經為朱有孝賺了近一百萬銀子,而於此同時楊漣在揚州也交來近二百萬鹽稅,附帶經銷“大明皇家貿易商行”商品的商家也繳納了近五十萬稅款。這樣算來,朱有孝隻用了三個月就為自己賺了一百萬銀子,附帶為戶部賺來二百五十萬銀子,相當於大明朝原來半年的收入。

有人歡喜就有人愁,就在朱有孝樂樂嗬嗬數銀子的時候,蘇州商會的首腦們正在發愁,自從“大明皇家貿易商行”在蘇州開業以來,以優質的商品,嚴格的經銷渠道,逼得他們無可奈何。從了吧,心有不甘,不從吧,現在被逼的都快要門可羅雀了。

牛金星的招數很損,也非常管用,正常情況下在蘇州開業的“大明皇家貿易商行”如果隻經營自己的商品是不會擠垮那些老牌商戶的,但是牛金星采取的是不正常措施,那就是現代版的訂單合同收購方式,他憑借朱有孝給他的雄厚資金,在蘇州開始收購市場上的所有物品,他是在生產環節大肆下訂單。比方說一個絲綢作坊每年能生產五百匹絲綢,他就和對方簽協議,問對方能不能提供一千匹的商品量,貪婪是作為一個商人的本性,對方為了滿足商品量賺來更多的錢,肯定會說可以提供,於是牛金星就問對方價格上能否再低半成,對方為了訂單不被別人搶走肯定會降,也許為了擠垮同行商戶也可能降低一成,這樣以來牛金星就從源頭上進到了低價商品,然後一部分通過“大明皇家貿易商行”運到北方銷售,一部分就轉手批發給城內的和自己簽了協議的商鋪。開始的時候和牛金星簽協議的都是小商行,他們即因為進貨量小,進貨價格較高,又因為大商鋪擠壓,售價也不敢太高,隻能維持較低的利潤,僅夠維持生存。而和牛金星簽了協議以後則發生了逆轉,不僅進的商品價格較低,而且還有新的、質量上乘的、先進的大明皇家貿易商行自己生產的商品,這樣一來雖然需要向官府交稅,仍然比以前要好過得多。大商行本來費用就高,隻是憑借著購貨量而壓低進貨價格,再轉手賣給小商戶或者自己零售,但現在進貨還沒有小商鋪低,批發渠道又被搶走,自然就會占用大量庫存,進貨量也會縮水,價格反而會升高,經營自然會萎縮。

其實牛金星采取的不過就是現代版的“沃爾瑪”連鎖店模式,憑借雄厚的資本優勢,利用掃地出門的手段,扶持自己簽約企業,擠垮競爭同行,再從規模效應中獲取高額利潤,這就是資本的威力,堂堂正正的陽謀,讓對手束手自縛,無可奈何。

蘇州商會的大商戶屢次企圖聯手整合供應市場,但是私心作崇,誰也害怕自己吃虧,都是無功而返。而牛金星則是資金雄厚,不怕對方的任何手段,反而是不斷擴大連鎖的規模,牛金星想的不僅是控製生產階段,下一步他還打算到農戶收購原材料,當然那是高於市場價,然後再平價出售給生產階段的商戶,憑借雄厚的產、供、銷一條龍的規模優勢,逼得蘇州商會的人現自己低頭,向大明朝戶部繳稅。

其實蘇州商會還不知道朱有孝的更厲害手段,蒸汽機還在試驗階段,一旦開始投入實用,開始機器繅絲,機器製作,其成本將會更低,其產量會成倍增加,原材料的需求將是無限的,將會擠得不參加連鎖的商戶完全破產,誰讓他們貪得無厭,自己一個個吃的肥頭大耳,國庫卻窮的滿屋子跑老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