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朱有孝的移民規劃(1 / 2)

隨著察哈爾林丹汗的北遷,卜石兔台吉的西下,大明朝廣大的西北部地區基本上已經沒有了戰爭的威脅。而且隨著這些部落的遷徙留下了大片的空白地帶需要大量的人口補充,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朱有孝早有打算。

關中平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這裏的土地開發比較早,而且由於人口集中,已經造成了嚴重的過度農耕,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涇河、渭河兩岸的環境保護問題被朱有孝提到了日程之上,成語“涇渭分明”指的就是涇河、渭河一清一濁,其實在雨季兩條河都是含沙量非常大的流域。朱有孝就準備從這兩河流域遷移一半的居民到原來察哈爾地區,在哪裏實行半耕半蓄養牛羊的種植方式,禁止粗放的牧養方式,並且實行草地休養的輪流方法,鼓勵種植牧草,禁止燒毀草地、森林開荒,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再從河南、山東遷徙一半的居民進入遼闊的東北平原,那裏的黑土地肥沃無比,隻要適度的控製亂耕亂牧,保護好那裏的環境也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後世的東北就是中國的大糧倉,通過移民可以徹底解決河南、山東的流民問題,減輕這裏因為天災引起的人禍,避免發生動亂。

朱有孝的一係列設想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也需要有具有很強能力的人去實際操作。故土難離是農耕民族的一大弊端,對於土地的渴求也是農耕民族的最大期望,朱有孝就是希望能夠再這兩個觀點中尋求到最佳的平衡點。當農耕民族對於土地的渴求意願大於對於故土的留戀意願,就是利益大於弊端的時候。人們就趨向於遷徙。朱有孝必須給予老百姓以利益,讓老百姓自己願意遷徙到這些所謂的不毛之地,這就是朝廷需要製定良好的移民政策。

參考美國西部大開發也就是大移民的利弊,朱有孝給出的政策就是免稅,凡是願意遷徙到這些地方的居民,在規定的五年之內免交一切稅賦,而且大明皇家貿易商行負責收購每家每戶所養殖的牛羊,所有的移民地點必須建立準確的移民人口,保證不耕種超過生活需要的土地,養殖保證能夠積攢一定額度財產的牛羊,不許散養牛羊,禁止亂砍亂伐,保持好自然環境。

大明皇家貿易商行為廣大的移民群體提供了一定的資金,良好的貿易環境,也為大明朝提供了因為免稅而造成的損失,交易的牛羊被商行加工成各種各樣的食品,這些食品被商行賣到全國各地,同樣為朝廷提供了大大高於農業的稅收。其實這些都是基於流通的基礎,隻有人流動了,物資流動了,才可以產生利潤,從而整個社會也就有了勃勃的生機。

負責人口遷徙的官員,朱有孝在陝甘和山西地區選用的是袁應泰,袁應泰本來就是陝甘總督。在曆史上他被放到遼東做總督,結果失地自盡,在現在的時候,朱有孝充分利用了他的特長,讓他主政一方民事,這讓袁應泰如魚得水,因為袁應泰本來擅長的就是民事問題。有了新型農作物作為糧食的基本基礎,袁應泰在陝甘地區大力推廣新型農作物的生產,保證了農民有足夠的糧食供應,流民自然就不會產生。遷徙不適合居住的山地、薄地居民,補償他們一定的糧食,讓他們遷徙到土地肥沃的地方,而且還不用繳納稅賦,這就讓老百姓非常自願的離開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