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域地區的行政總管袁崇煥,自從天啟五年收服西域以來這將近兩年的時間裏,一直在這裏埋頭發展當地的生產和經濟,大明的人口還在不斷的向這裏遷徙,因為在這裏生活有著極大的自由度,廣闊的土地,豐富的物產,基本上不用交稅,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須參加一定的軍事訓練,這在大明各地已經形成了一種慣例。
袁崇煥在這裏還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在這裏開始休耕、休牧,植樹造林,凡是臨近沙漠的地帶是嚴禁開荒和放牧的,隻有在河邊才能耕地和放牧,畢竟現在整個西域地區的人口也不到二百萬,和後世的幾千萬人口差得很多,這些人口還算上了那些零散居住在這裏的那些沒有逃走的葉爾羌汗國人口,不過現在已經沒有這個稱呼了,全部都成為大明人,就是連服飾都和一般人一樣。
植樹造林和種草養牧這是袁崇煥和袁應泰學習的,現在居住在這裏的人口都是有組織的遷徙過來的,就是那些零散的小族群,袁崇煥也讓他們定居下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個村落和小鎮,這些村落和小鎮都是在河邊一帶,袁崇煥就號召他們在河邊和村子周圍大量的種植樹木,在遠一點的地方就種草,種的是適合沙漠地帶生長的草類,據袁崇煥估計,如果這樣安穩的種上幾十年,就可以征服大片的沙漠,形成大片的綠洲,甚至可以改變這裏的氣候。
作為整個西域地區的總管,袁崇煥把這種方法推廣到了新疆省、邊疆省和西域省,作為袁崇煥手下的第一號官員的洪承疇自然也是不惜餘力的推廣。所以在這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整個西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到了夏天到處都充滿了生機。
與西域地區相連的西南方是薩非王朝,這是伊朗高原上一個強大的王國,他的國王現在是阿巴斯一世,在他的統治期間薩非王朝達到了強盛的極點。在對奧斯曼帝國的戰役中,裝備了火炮、火槍的奧斯曼軍隊多次把他打得落花流水,葡萄牙的軍艦搶占了波斯灣的大片島嶼。痛定思痛,阿巴斯一世結交了英格蘭人,他雇傭了一位英格蘭將軍來重組他的軍隊,使它變為一支受薪的、訓練良好的、類似於歐洲正規軍的軍隊,他大批量引入了火藥。
他首先向烏茲別克人開戰,於1598年重占赫拉特和馬什哈德。然後他開始對奧斯曼帝國回擊,到1622年他得以重占巴格達、伊拉克東部和高加索省份。1602年他將葡萄牙逐出巴林,在英格蘭海軍的幫助下於1622年重占波斯灣中的霍爾木茲。他擴大了與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和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的貿易關係。這樣一來阿巴斯對內也得以擺脫了對紅頭的依賴,加強了中央政府。
不過現在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本來的絲綢之路是歐洲和中國聯係的唯一道路,但是隨著海路的不斷開拓,絲綢之路逐漸衰落,伊朗高原上的王朝也開始衰落,而阿巴斯一世和英格蘭的交好使他的王朝變得強大,但是大明的艦隊數次擊敗英格蘭艦隊以後,他的海路貿易就變成了絕路。
中亞本來是東西方交流的交通樞紐地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自從明軍控製了這一帶之後,大明和薩非王朝的貿易來往一直比較通順,商品的交易很頻繁,雖然有一些宗教上的小衝突,但是基本上沒有大的矛盾,就算是有些馬匪,也被袁崇煥的部隊剿滅的差不多了,更何況這裏還有許多建設兵團性質的武裝部隊,但是因為海路的不暢,阿巴斯一世眼饞袁崇煥在西域一帶的建設成果,企圖將這一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地方開始發生起衝突來,直到引發了一場大戰。
撒馬爾罕地處中亞的中心,帖木兒大帝曾經打算把它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都市,這是陸地絲綢之路的樞紐。阿巴斯一世的目標就是奪得這座城市,然後進一步再向東擴張,最起碼也要奪到附近的肥沃平原地區,有了這個地方就可以保證整個薩非王朝的人吃飽飯。
邊疆省的省長小帖木兒汗自然知道撒馬爾罕的重要地位,就派自己的兒子哈拉巴哈帶兵駐紮在撒馬爾罕。袁崇煥是個多疑的人,不然也不會殺了毛文龍,雖然小帖木兒汗對大明忠心耿耿,但是麵對西南麵強大的薩非王朝,他不敢賭小帖木兒汗在利益麵會不會前鋌而走險,尤其是小帖木兒汗的部族在這兩年裏陸續遷到了這裏十幾萬人。於是他就讓李鴻基派出了一支人馬駐紮在撒馬爾罕的東邊別爾巴德城,這支人馬的軍事主官是劉宗敏,但是袁崇煥認為劉宗敏有些粗燥,就讓李過過來協助,於是這裏便有了一個一萬人馬的軍事重地。小帖木兒汗自然明白袁崇煥的意思,但是他自己也很清楚,如果阿巴斯一世的大軍來襲,自己兒子的五千人馬肯定抵擋不住,袁崇煥的多心安排一支人馬,真好可以讓他放心,兩人的想法不同,但是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