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他們看到的更是驚訝,這一千多人人分成了四個隊伍,開始將小村子包圍起來,每支隊伍都是前排是盾牌兵,兩側是長槍兵,中間是火槍兵,看來這才是他們的正規步兵戰陣,但是速度這樣緩慢的戰陣真的可以獲勝嗎?
李鴻基不知道波蘭軍隊的盾兵所持的盾牌能否擋住步槍的射擊,但是這麼密集的隊形,對於明軍的迫擊炮和手搖機槍來說,絕對是最佳的打擊目標,不用說現在二裏左右的距離,就算是一裏的距離,在迫擊炮和機槍的打擊中,他們也走不到小村口。
在正麵的波蘭軍隊距離小村口僅僅隻有六十丈距離的時候,李鴻基命令士兵們開始自由射擊。正麵的十幾個士兵架好了步槍,隱藏在預定的工事中,他們射擊的對象不是前排的盾牌兵,而是兩側的長槍兵,每分鍾一個彈夾十發子彈射擊完畢後,波蘭軍隊的長槍兵幾乎已經死傷殆盡,更奇葩的是這麼多的長槍兵死亡,竟然沒有影響盾牌兵和擋在後麵的火槍兵的前進,而且這些士兵都沒有趴下隱蔽的動作,還都是昂首挺胸的向前跑動,這不是活靶子嗎?
迫擊炮都不用使用,李鴻基命令已經準備好的手搖機槍射擊,一條可以看得見的火蛇噴出,盾牌兵手持的盾牌瞬間粉碎,強大慣性的子彈繼續殺傷後麵的士兵,每顆子彈都像在串糖葫蘆,就算這種老式機槍的射速不高,每分鍾一百發的子彈也讓這些排著密集隊形的波蘭軍隊受不了,一個基數的子彈射擊過後,可以站起來的波蘭士兵寥寥無幾,而明軍則不明白這支波蘭軍隊怎麼可以愚蠢到這種地步。
其實這也不怪李鴻基的隊伍不明白,而是這是波蘭軍隊進攻的最正規戰陣,至於這種戰陣在明軍的火器麵前不堪一擊,波蘭軍隊自己也是莫明其妙。在出發前,斯瓦夫上校得到的波蘭貴族提醒,大明的這支商隊擁有三十多名彪悍的騎兵,就憑著三十多名騎兵擊敗了一千多馬匪,他們的作戰能力非常強大,一般的騎兵部隊沒法和他們麵對麵格殺。因此,斯瓦夫上校才決定派出對付騎兵的最有效的戰陣。
斯瓦夫不是飯桶,他這是根據步兵對付騎兵的最佳方案布置的陣形,如果騎兵直接衝陣,前麵的盾牌兵就可以舉起盾牌擋住騎兵的衝鋒,如果騎兵遠程弓箭拋射,那麼火槍兵和長槍兵則可以隱藏在盾牌下麵,等到雙方近距離接觸以後,騎兵失去了衝鋒的速度,火槍兵則可以站在盾牌兵後麵射擊,而兩邊的長槍兵既可以豎起長槍做騎兵衝鋒的障礙,還可以在火槍兵射擊以後,直接衝上去刺殺敵人。
這種戰陣設計的非常使用和有效,在歐洲的戰場上屢立奇功,尤其是大規模的步兵對戰騎兵的時候,一旦騎兵遇到這樣的步兵方陣,最好的辦法就是迅速轉移方向,千萬不要硬碰,陷入陣中的結局都是全軍覆沒,就連無敵的蒙古騎兵都吃過這虧。
不過這樣的戰陣今天遇到了克星,李鴻基的小隊不是單純的騎兵,他們是近現代的火器部隊,單純的騎兵短兵相接不是他們的常用作戰方式,炮火打擊過後,收拾殘局,獲得最大勝利戰果才是他們的最佳出擊時刻,這樣的作戰方式出乎波蘭軍隊的意料,失敗就不可避免了。
短短的一刻鍾時間,波蘭軍隊就損失了正麵攻擊士兵的大部分士兵,讓在戰陣後麵督戰的斯瓦夫上校大吃一驚,大明商隊的火器殺傷力太驚人了,他連下達撤退命令的機會都沒有,根本來不及觀察戰場局勢,他的士兵就成了一片屍體,餘下的士兵就不用他下命令了,在手搖機槍換彈鏈的時候,就開始逃了回來,李鴻基小隊的士兵也就失去了繼續射擊的興趣,這麼菜的士兵根本就提不起興趣。
在正麵戰場大響戰鬥以後,其他三麵的士兵因為波蘭士兵的距離稍遠,隻有少數槍法極好的士兵開槍,擊斃的波蘭士兵也沒有幾個。當正麵戰場的戰鬥結束後,斯瓦夫發出信號,其他三麵的士兵立刻放棄了進攻,全部回到了剛才出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