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立陶宛王國軍隊的集結速度很慢,他們的國家體製決定了他們的效率,前鋒部隊三萬多人倒是速度不慢,很快的就趕到了小鎮附近,雙方的前鋒接觸以後,李鴻基的部隊一頓迫擊炮的狂轟亂炸,就讓他們失去了作戰的勇氣。當他們了解到當初就是四十多個人就把他們的一千多人全部殲滅的時候,竟然嚇得不敢上來進攻了,就在一百多裏外的城鎮裏駐紮下來,等待著大部隊的到來,讓李鴻基等人氣的直罵他們膽子太小。
李鴻基他們不知道的是現在事情又發生了更大的變化,就在波蘭--立陶宛王國打算向他們動手的時候,隱藏在基輔的沙俄帝國情報人員早就將消息傳到了國內,一向行動拖遝的沙俄帝國這次卻是動作很快,大批的軍官和情報人員迅速南下,當地駐紮的情報人員也是大肆行動,在極短的時間內聯係到了數萬哥薩克騎兵,從第聶伯河東岸開始集結,準備發動武裝起義,將第聶伯河東岸控製在沙俄帝國手中。
在曆史上這個事件發生在二十多年以後,以哥薩克領袖赫梅利尼茨基為首,發動了武裝起義,後來和沙俄帝國簽訂了《佩列亞斯拉夫和約》,商請沙俄來統治東烏克蘭,自此東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與俄羅斯帝國正式合並,開始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結盟史。烏克蘭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條件良好,曆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烏克蘭因而飽經戰亂。烏克蘭民族是古羅斯族的分支,天然就和沙俄帝國有一定的親近感,至於後來的重重矛盾,那是由部分野心家和外國勢力相互勾結,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故意製造的。
曾經的由中國的蒙古族於十七世紀中期在伏爾加河流域建立的土爾扈特汗國,也參與了俄、波之爭,該汗國曾出動騎兵幫俄國盟友攻打波蘭。波蘭曾試圖勸說土爾扈特人西遷到波蘭控製下的烏克蘭西部,倒戈幫助波蘭對俄作戰,但沒成功。
但是現在朱有孝這支蝴蝶的效應影響了曆史的發展進程,土爾扈特汗國沒有建立,已經歸附了大明,也不會再次來到伏爾加河下遊定居了,也不會發生以後的慘烈的東歸事件。不過這次是李鴻基帶領更加強大的大明軍隊來到了這裏,曆史也會因此而改變。
在距離頓河城一百裏以外的小城裏,駐紮在那裏的三萬波蘭--立陶宛王國士兵不敢有進軍的動作,他們既然知道了明軍的強大,也知道了沙俄帝國正在策動第聶伯河東岸的哥薩克士兵造反,曾經的戰場優勢讓他們更願意去對付沙俄帝國的士兵,而且沙俄帝國對他們的影響更大。明軍在這裏不過隻有一萬多人的部隊,而沙俄帝國則可能是傾全國之力來奪取這一片土地,那個威脅更大不言而明。
波蘭--立陶宛王國的軍隊看起來短時間內不會過來了,但是李鴻基卻不敢有任何鬆懈的想法,做為一個剛剛闖入陌生地區的外來者,他將麵臨著更多的挑戰,想要達到皇上的目的,火中取栗般的奇跡是很不容易的。波蘭--立陶宛王國軍隊不過來進攻是因為沙俄帝國突然的牽製,但是奧斯曼帝國的督軍是不會輕而易舉的讓自己在這裏站住腳的,也許他們會貪婪的搶奪這個地方。
沙俄帝國的動作很迅速,哥薩克騎兵的集結也很快,他們正等著波蘭--立陶宛王國的軍隊進攻李鴻基的小鎮呢?以但波蘭人動手,他們就會發出雷霆一擊。沙皇米哈伊爾*羅曼諾夫很清楚明軍的實力,在西西伯利亞的廣袤土地上,他們吃盡了苦頭,被狼狽的趕回烏拉爾山脈西側,所以當情報人員得知有一隻明軍在亞述海活動時,就開始組織部隊,也是想從中牟利,這樣以來,反倒使局勢變得莫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