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的是波蘭--立陶宛王國的軍隊,他們參戰進入這次戰役的時間最短,戰損最少。於是他們的軍隊一鼓作氣就殺了下去,直接把上次戰爭失去的土地再次奪了回來,在這次戰爭中成為了大贏家。
李鴻基的軍隊則是沒等這裏打掃戰場,直接就帶領剩下的不到三萬部隊離開了,在第聶伯河乘船南下,和劉芳亮的部隊會合,順利的把克裏米亞半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完成了這次戰爭的預定目標。
遠在北方的瑞典王國軍隊則比較失望,他們沒有料到這次的戰爭會結束的這樣快,他們還沒有來得及發揮戰鬥力,戰爭就結束了,因此他們取得的戰果有限,隻得保持對峙狀態,希望在談判中獲得更多的利益,隻是不知道沙俄帝國會不會服軟。
失去了五十萬大軍的沙俄帝國已經武力再繼續作戰,雖然他們的戰爭潛力很大,但是寒冷的天氣然讓他們也處在了物資短缺之中,本來這次的戰爭就準備的不是太充分,目標是迅速擊敗奧斯曼帝國,可是因為大順侯國突然發力,讓他們的計劃徹底失敗,他們隻好考慮開始談判。
談判出乎以外的順利,順利的讓奧斯曼帝國和波蘭--立陶宛王國感到出乎意料,沙俄帝國放不但放棄了這次戰爭占領的一部分奧斯曼帝國的土地,而且還把上次戰爭獲得的利益讓出了好大一塊,除了大順侯國已經滿足了自己的意圖,占據了預定的地方,放棄了其他利益,這是不得已的辦法,人口太少,吃得多了會消化不良。奧斯曼帝國獲得了更多的利益,他們得到了沙俄帝國上次占領的一部分波蘭--立陶宛王國的一部分土地,包括第聶伯河東岸的大片土地,隔離開了大順侯國和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接觸。而波蘭--立陶宛王國僅僅是收複了一部分土地,甚至自己軍隊追擊過後留下的空白地帶,也讓沙俄帝國當做戰敗的賠償,讓給了奧斯曼帝國。瑞典王國則是沒有得到便宜,沙俄帝國以強硬的立場拒絕了他們的要求,而得到了便宜的奧斯曼帝國卻沒有為他們爭取利益,默許了沙俄帝國的強硬態度。
大順侯國根本就沒有參與這次談判,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沒有必要去搶奪什麼,但是當談判結果傳過來的時候,李鴻基便判斷不遠的將來還會有更大的規模戰爭,倒黴的必定是奧斯曼帝國,他們的吃相太難看了,就算是自己也必須防範。
沙俄帝國雖然戰敗了,但是米哈伊爾*羅曼諾夫這次又布下了一個陰謀大局,除去大順侯國以外,戰爭中表現最差勁的奧斯曼帝國獲得了最大利益,表現的不錯的波蘭--立陶宛王國卻沒有獲得勝利的最大紅利,以幫忙性質參戰的瑞典王國卻吃了一個悶虧,這樣的結局很是莫明其妙,但是奧斯曼帝國就是接受了這樣的結果,聯盟瞬間就破裂了。
在大順侯國的李鴻基不再關心這次戰爭的結果,他知道慘勝的結果就是下次失敗的開始,如果奧斯曼帝國再聰明一點,讓出一部分利益給波蘭--立陶宛王國,也許他們還有下次結盟的可能,但是奧斯曼帝國會這樣做嗎?穆拉德四世並不是什麼雄才英主,看似強大的、橫跨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他們的傲慢、自大將是墮落的開始。
朱有孝的計劃是讓奧斯曼帝國成為抵禦歐洲勢力東進的主力,就是他們再貪婪、無恥也得讓他們維持下去,不過下一次戰爭就可能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了,無論是波蘭--立陶宛王國,還是沙俄帝國、奧地利王國、瑞典王國、匈牙利王國,大順侯國將使他們最大的武器供應商,吸食他們的血肉,壯大大順侯國的力量,成為大明在這裏的一顆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