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市電視台經濟頻道播放了一個小欄目,談論的話題是“當今的企業文化還要不要服從”,並且請來了本市有名的企業家一起和觀眾座談。
剛開始,觀眾們紛紛讚同如今的企業應該是人人平等、敢於提出問題的時代,而不是殘酷的“泰勒”製,“服從”隻能存在於舊社會。頻頻點頭的主持人把這個話題最終還是推倒了這位企業家的麵前,以示期待他的答案。這位有名的企業家是80年代末創業,90年代發展起來的“老板”,從商前在大學任過教,算是新一代儒商。當他接著這個話題聊的時候,表現的出他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無奈:
“我們公司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了,總人數1000人,500人做銷售,一年做8個億的銷售收入,純利也有2個億,在行業內排在前三名。就目前看,很多業內人士都覺得已經不錯了,但我著急呀!中國加入WTO已經快2年了,如果我們不加快發展速度,國際經濟巨頭進來,我們會有好果子吃嗎?看看行業,目前也是有很多機會,關鍵是這個機會能不能被我們抓住。”
“那不是好事嗎?企業中最怕老板沒思路,現在您有明確的發展方向,也準確地把握了大局,再加上過往成功的經驗,應該不會有問題吧。”
“是的,我覺得我的問題不大,我的思路已經到位。關鍵是下麵的人跟不上,尤其是下麵分公司的老總們。總部製定了策略、計劃,總是不能在分公司有效執行,分公司總說總部的方案不好,叫他們自己出方案,他們又做不出來,或者胡亂搞,沒有任何專業性,讓你沒辦法批準。剛開始我以為是我們做計劃的方式有問題,後來采取了象剛才那位觀眾說的民主做法,還是不行。整個公司的效率非常低,真是頭痛,基本上所有分公司都是這樣。我又不能換人,畢竟都是和我創業的老友,對企業有感情,再說換掉,對企業的影響也很大,所以就一直這麼拖著。”
“確實很難辦,關鍵是這樣的企業文化已經存在了。您覺得要是早動手是否有可能好一點呢?”
“其實按道理說,公司製定了政策,分公司是執行單位。如果政策有問題,責任在總公司,如果執行有問題,責任才在分公司,這是很清楚的。不過,分公司總是認為,總公司不了解下麵的實際情況,他們不能盲目執行,否則會給公司造成損失。就這樣,公司經常開董事會,又由於大家的意見各持不同,結果還是出問題,無法執行。”
“其實說白了,造成這樣的原因,應該說是企業裏文化缺少了靈魂,我想那可能就是大家所說的服從吧。丟棄了服從,這就會讓下級搞不清楚自己的角色,不知道誰是上級。企業又不是分公司來管理的,既然是總公司做出了決策,風險就由總公司來承擔,而不是分公司。但分公司要在執行過程中發現問題,而不是不服從,這樣就有點本末倒置了。執行得不好是分公司的責任,怎麼能不執行呢,說得難聽一點,方案的好壞不關分公司的事兒……”
自從該節目播出後,引起了許多企業界人士的關注。
我想是這家企業的企業文化出了問題,沒有很好地教導員工的服從意識。
現在服從不是很時髦,容易使人聯想到“殘酷的泰勒製”,把人當作機器的時代,甚至聯想到法西斯專製。現在流行的管理理念是“團隊精神、發揮員工的創造力、要領導不要管理、構建互動型組織。”總之是強調個人,強調主觀能動性,而不是服從和執行。但我認為國內企業更多要強調服從,尤其是營銷型企業。在軍隊,強調服從是軍人的第一天職,不能有任何的借口,絕對服從雖然隻適用於軍隊。但是我們應該從這個“第一天職”裏麵知道遵守服從第一的群體效率是最高的,否則就可能在戰場上流血犧牲。
“服從第一”的理念,對企業同樣有參考價值,上麵講的案例就是分公司的老總沒有服從意識,老板也沒有讓下屬服從的意識,所以政策總是得不到準確地貫徹和實施。沒有服從理念的公司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在市場戰鬥中一定會失敗。所有團隊運作的前提條件就是服從,有時可以說,沒有服從就沒有一切,所謂的創造性、主觀能動性等都在服從的基礎上才成立,否則再好的創意也推廣不開,也沒有價值。
企業裏麵如果思想不統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這就象很多馬拉的馬車,沒有統一的指揮,每匹馬都有自己的方向,車原地不動,或者在倒退。還是要有趕車的人,統一群馬的方向,群馬也要服從指揮,馬車才能前進。
所以要把服從作為核心理念來看待,老板就是老板,員工就是員工,服從是第一生產力。每個人都要有意識地服從老板、服從上司。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老板沒做決策前,給出建議,一旦老板決定了,就要服從決定,雖然這個決定違背我的本意,也要“盲從”。“令行禁止”的企業才有高效率,才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