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身遭困厄得脫身,患難真情重識君(一)(1 / 2)

大宋建炎元年,“靖康之難”剛剛過去不久,大宋徽宗、欽宗兩宮被金人盡數分為兩路擒獲北返,趙氏皇統唯有徽宗第九子,欽宗之弟——康王趙構幸免遇難,東京盡破,十室九空,天下無不震動。

趙構倉惶南逃至應天府,時值官拜天下兵馬大元帥,宗澤為副元帥,當時讒臣極大部分擁立張邦昌為帝,遭到秦檜的死誌反對,彈劾張邦昌的罪行,叫此賊難以威服天下,張邦昌不敢自稱帝,在孟太後與秦檜等人的支持下,靖康之難唯有康王趙構難逃,乃是皇統正朔,順理成章地主持大宋殘破的局勢,於靖康二年五月初一定都應天,更易國號為建炎。張邦昌與汪伯彥、黃潛善、李綱為相,奉命宗澤率部坐鎮開封,募集兵士民眾二百萬,分守京郊十六縣,留守黃河南岸,迎擊金人,準備收還失地。舉國上下響起了雪國恥,迎二聖,擊胡虜的高昂勢頭,紛紛在山東、山西、河北等地大舉義旗與金人頑抗,氣勢高漲,前景光明。

太行山境,蜿蜒綿長,在磁州境內,一位少年人與五位“八字軍”將士被頭戴棉氈帽,身著各類猛獸皮毛鑲嵌的黑鐵鎧甲的兵士圍困於一處山林角落。那些服飾粗野,模樣凶悍之人個個雙目凹陷,鼻梁高挺,雙耳之前還有一撮絨裘之類的裝飾,手持沉重類似於狼牙棒、大鉞、長錘等武器,將一位少年連同五人圍於山坳之間,目露凶狠的神情視這幾人為待宰羔羊。

少年不過十七八歲年紀,左頰麵額上刺有字樣,並排印著,一目了然,“赤誠報國,誓殺金賊”八個殷紅的瘦金體,遠遠看上去給人一種震懾心神的神威。他雙手緊握著刀柄,目光如炬,咬牙切齒地痛恨著眼前這群虎狼之性的敵人,一眨也不眨地凝視著他們,心裏抱有必死念頭,即便是戰到最後一口氣,流盡最後一滴血,也不能被金人活捉,他手中的刀身沾滿了鮮血,映著陽光透著一股碧藍丹青之色,血漬隨著刀刃流淌至下,直達刀尖,滴答滴答地濺落在地,形成一灘淒婉悲涼的畫麵,他身上血浸衣衫,傷痕累累,與其餘五人背靠背地依著,麵對著人數、兵力遠勝自己數倍的敵人,少年臉上看不到絲毫畏懼,他反而無比堅毅地挺著身軀,甘願為了大宋成千上萬的受苦百姓戰死沙場。

而將他們團團圍住的金人,個個麵色猙獰,一副誌在必得的樣子,將“八字軍”的五人視為困獸猶鬥。

在他們周圍的山坡、草地、密林、亂石、小道等地散落著形態各異的屍體,有與少年服飾一樣的“八字軍”,也有常年在冰寒雪天的金人,雙方死傷慘烈,最終還是寡不敵眾,“八字軍”絕地反擊,沒有前營,沒有後援,就連糧草兵甲都是要靠近鄰州縣百姓支持方能果腹滿足,這樣惡劣艱難的條件下,王彥還是帶領“八字軍”全體將士在太行山一帶與凶殘惡狠的金人周旋,收複了周邊不少州縣,在河北、山西、山東等地深受失陷百姓們的擁護與愛戴,致使抗金大業,收複山河大業有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