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將士聽聞身後鳴金擂鼓,傳來訊號乃是下令後退,紛紛散亂陣形,佯裝嚇得膽寒心裂逃跑,這六百人將士倒不是與李吟風事先商榷好了這麼做的,李吟風並無一官半職,這其中倒是李吟風的主意,由鄭仲、常拴柱、吳天順等幾位副尉待傳手下極其身邊關係來往甚密的其他營校尉,吩咐下去,事先演練,方才有今日這般神效。倒不是生怕金兵的報複與強橫野蠻,而是引敵深入,製造假象蒙蔽金兵上當,金人先被這群宋兵設計伏擊,死傷百餘人,作為一向對宋兵看不上眼的傲慢,沒料這股宋兵與其他截然不同,無不憤怒,金人中的百夫長、千夫長下令要給這股宋兵施以顏色,一見他們射了近一刻的箭矢後開始四處逃串,倉惶後退,立即下令奮起直追,騎兵當先,弓弩手在後,朝著宋兵的方向見人便殺,最後刀斧手,槍矛手等連同酋長等乘勢追擊,欲將這股不知天高地厚的宋兵一網打盡。
李吟風就近身邊的樹林便鑽了進去,與身邊最近的兄弟埋伏在兩棵相隔四五尺的樹旁,從懷中掏出一條繩索,拋擲另一人身邊,兩人將繩索藏於樹下的草叢之中,不便金人發現,其他數人也照著辦法擇選地勢,設伏藏好,或有的爬上樹木,依靠枝繁葉茂來掩飾身形,靜待金人進到樹林,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弓箭適用於地形開闊,與敵相隔百步之間,無往不利。但一進到山坳,樹林深處,便即受製,難以發揮其長,而且對手欺身過來,無論你如何手法奇快,一箭未中敵人,在衝殺之陣中,戰局尤其混亂,一敵就算倒地,其他人補上,根本應變不及,死於另一位敵人手上,一命換一命的打法實在不是什麼值得稱讚敬佩的行徑,所以換成了近戰,發揮槍戟刀劍的作用,李吟風從腰後抽出寶刀,屈身伏於草叢樹後,眼睛專注地看著樹林外的一舉一動,隻要金兵的戰馬衝進來,立即叫他們死無葬身之地。
樹蔭之內悄無聲息,“八字軍”前營將士分置於其中,不敢暴露身形,屏氣凝神地注視著林子外的動象,李吟風埋伏其中,由樹林外麵傳入的殺聲陣陣,身旁的樹木也被震得隱隱作動,淩亂的鐵蹄聲音紛遝並至,愈來愈近,夾雜著鞭笞催馬的呼叱,如狂雷襲來,還有甲胄摩擦之聲也漸漸清晰可聞,猶如就在耳畔響起。最先衝進來的乃是金人的一位先鋒千夫長之職,凶悍成性,騎術精湛,在艱難坎坷的林間山地裏仍舊健步如飛,但他因雙目紅赤,殺敵心切完全失去了清醒與冷靜,一馬當先地揮舞著手中的大斧橫衝直闖進來,身後數十鐵騎也緊隨而至。
李吟風緊扣心弦,心髒幾乎要跳至咽喉處了,這種感覺就像如臨大敵般緊張激越,待眼前的金人驅馬急催,呼嘯而至時,李吟風與對麵的宋兵雙手一緊,看準時機,猛力將地上早已藏好的繩索拉直,騎在戰馬的金人完全看不見林中的變故,戰馬前行受滯,難以前行,長聲一嘶,將騎在身上的金兵翻身摔下下去,金人失了重心,飛身從馬背上摔出數尺之遠,重重地栽倒在地,還未看清發生怎麼一回事,眼前刀光一閃,沒了氣息。其他“八字軍”將士也是窺準時機一掣樹下的絆馬索,以二敵一,很快將衝入樹林之內的金人騎兵摔反下馬,在上步結果了他們的性命。不出一個回合,金人騎兵行動之快,有的待到先行衝入樹林的騎兵足行出了百步之外,其後的金兵也爭相催馬趕至,生怕身後的騎兵一見有詐便扭轉馬首回撤,今日之戰勢別要力挫大敵,豈能放走一人,尤其金人騎兵最為精銳,不可不說所到之處勢如破竹,既然利用地形奇特,盡殲這支騎兵不可。相續不過頃刻之即,樹林中戰馬悲嘶欺淩之聲盈久不絕,“八字軍”將士殺喝聲響徹樹林,金兵的哀呼慘叫聲更是撕心裂肺,手起刀落,血濺橫飛,遍灑林中的草叢樹葉之上,繪製出最淒美的顏色。藏於樹上的將士有的還未出手,似乎還在靜候時機,給金人來個措手不及。有的金兵憑借從小便在馬背上長大,掌控坐騎跳過了宋兵設置的絆馬索,不過還未慶喜,藏在樹上的“八字軍”跳下來將馬背上的金兵拉下馬來,一起翻滾倒地,扭打在一團,最後刀砍劍刺,拚起力氣與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