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新局 “7時代”的經營智慧
聚焦
作者:成思危
現在我們麵臨“7時代”。什麼是“7時代”?就是經濟增長率是7%-7.9%,這叫“7時代”。
“7時代”在發生什麼?
發達國家還沒有完全從最近一次經濟危機的創傷中恢複,所以“外需”還比較低,這對我們的外貿肯定有影響。由於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慢,我們快,所以貿易摩擦增加。發達國家實行的都是所謂寬鬆的貨幣政策,實行低利率,大量發行貨幣,對我們也形成壓力。發達國家搞去杠杆化,它的辦法一個是鼓勵在國外的企業回去,另一個就是減少對國外的投資,這幾點都會對我們產生不利的影響。
我們往往靠大量投資和大量出口來拉動經濟,但是這個模式看來是不可持續的。
大量投資造成的問題,第一是產能過剩;第二是庫存積壓;第三是投資效益降低,第四是環保問題增多。而隨著大量貨幣投放出現的問題,一是通貨膨脹,二是地方債務迅速增加。根據2011年和2012年的數據,地方債務大概都是10.7萬億元,2013年可能還要增加。美國次貸危機是把錢借給了沒有還款能力的個人,中國的次貸風險是把錢借給沒有還款能力的政府,有1/3的地方政府現在看來沒有還款能力,所以將來造成的危機,可能要由中央政府承擔。最壞的情況是,通過通貨膨脹來稀釋債務。
再一個是資產泡沫。2009年中國汽車銷售額增加43%,住房銷售額增加42%,造成了房價的上漲。這幾年中央治理過剩產能,清理地方債務,抑製通貨膨脹,都是在處理資產泡沫的問題。但是更重要的是,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能光依靠投資和外貿來拉動經濟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7時代”意味著什麼?
第一,“7時代”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從高速進入中高速階段。經濟增長率在7.5%左右,通貨膨脹率3%左右,這樣溫和的通貨膨脹和中高速的經濟增長,可能在今後一段時間會一直保持。“7時代”的GDP首先是一個紮紮實實的GDP,我們寧願要一個紮紮實實的7%,也不要一個帶水分的9%。在這種情況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從過度依靠投資和外貿轉向更多地依靠消費。這需要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讓大家有能力消費;要有社會保障體係,讓大家敢於消費;要不斷生產新的產品,讓大家願意消費。
第二,“7時代”意味著要從外延性增長轉向內涵性增長。中國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億人,創造的增加值是22萬億元,平均每人創造11萬元社會財富,假設政府不收稅,企業不留錢,工人就是11萬元的收入,這個數比西方國家的退休或失業救濟金也高不了多少。如果每個人創造的財富能夠超過20萬元,那很多問題就可以解決。所以,要向內涵性增長轉變,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每個人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這樣才能把更多財富分配給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