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製造業新格局的全球智慧(1 / 2)

製造業新格局的全球智慧

聚焦

作者:謝丹丹

論壇嘉賓:

關錫友

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吳和樂

(Marc Wucherer)[德]西門子中國副總裁

施博勝

(Peter M. Sproson) [美]鐵姆肯中國區總裁瀨川拓

[日]三菱化學中國總代表

Martin Haas

[德]德國詩道芬公司創始人兼CEO 拉爾夫·迪特

德國杜爾集團

童誌遠

沃爾沃汽車集團中國區CEO

主持人:

劉戈 CCTV財經評論員

客戶導向下的智能化製造

主持人:在製造業領域,近幾十年來,中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影響了全世界製造業的發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的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新的技術不斷產生。在這些變革之下,製造業的未來到底會走向何方?我們每一個從業者在內心是如何勾畫它的藍圖的?

關錫友:工業文明傳播到中國以後,僅僅10年的時間,我們就把製造業推向了世界前列。其重要原因在於,中國製造業有效勞動力的人口占世界裝備製造領域的65%。工業文明從歐洲起源,一直向美洲、亞洲轉移,難道歐洲再重新循環、重新崛起嗎?

現在整個世界在發生變化,麵對新的形勢,中國製造將如何破局?

第一,圍繞客戶服務可能是競爭力重建的關鍵。在這樣一個平台上,中國公司、外國公司,更倡導麵向未來、以客戶為中心的合作。

第二,從生產方式角度講,基於互聯網的智能製造肯定是未來。因為這會改變工業以及城市的形態。隻有這種形態才能使中國13億人口享受工業文明的成果,過上幸福的生活。

吳和樂:我們先從全球角度,看一看製造行業是如何發展的。在歐洲市場,德國是一個非常注重工程教育的國家,有強勁的機械製造工程技術、自動化技術,所以德國引領了歐洲的潮流。英國在製造行業中也很有競爭力,他們非常關注服務。在中國市場,其產業也在不斷升級。

未來,全球製造業麵臨諸多挑戰,除了勞動力價格等成本不斷提升外,客戶的要求不斷攀升也是一大挑戰。客戶變得越來越挑剔,他們不光需要很好的產品,還需要非常快速的服務。這給我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應對客戶需求的不斷攀升?

西門子運用智能化的製造,從而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西門子把整個工業鏈分成設計、工程、製造、執行、運行、服務等環節。運用智能的手段運營產業鏈,從產品設計到銷售,通過應用和分析數據,把虛擬世界的製造設計與實際相結合。這既能讓客戶看到產品,同時還能夠靈活地改變這些設備和產品。

製造業的未來是4.0的時代,這個時代有更多的智能製造產品。

Martin Haas:未來,不管是中型企業還是大型企業,他們都會麵臨五個方麵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

第一,企業通過全球化實現真正的增長,還有一段路。

第二,市場需求更加多樣化,如何能夠最大程度滿足用戶需求。

第三,如何在需求個性化的條件下,靈活調整策略。

第四,需要通過穩定及再造流程實現高品質。

第五,如何在工資成本增長的情況下,獲得價值鏈效益最大化。

簡單來說,現有的製造業,可以用全球化、聯網、靈活、標準化、高效和創新、定製化幾個詞來形容。以全球化為例,全球化其實不隻是在不同地區擁有一個根據地,而更多是指要認識市場和客戶的需求,並且順應這些需求。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在所有重要的市場實現管理團隊的全球化。

拉爾夫·迪特:未來,我們會麵臨兩大挑戰,一個是自動化發展;另一個是智能技術的製造。自動化發展對中國也是一個挑戰,未來我們可以擁有很多機器人,但仍然需要很多人來參與生產。但如果機器人太多,同樣會導致一些人失業。自動化與就業的關係將是我們麵臨的挑戰之一。同時,製造業的整個體係會更加智能化,更加高效。

中國可避免製造中心轉移的宿命

主持人: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製造業無可爭議的大國,但還沒有成為一個強國。隨著勞動力價格的不斷上漲,競爭力開始下降,大家擔心中國是不是還沒有來得及成為製造業強國的時候,全球的製造業大佬們就已經移情別戀,將工廠搬到其他地方,讓越來越多的柬埔寨製造、秘魯製造替代中國製造。各位會不會有把中國的業務減少,然後轉移到本土或者其他國家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