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流動的人才吸引力
封麵文章
作者:謝丹丹
每個人靠信用存在於這個組織,人們不需要靠取悅老板來求得生存,而是用自己在每一個項目裏的出色表現來贏得同伴的信任和尊重
IBM創始人老托馬斯·沃森曾經說過,“你可以搬走我的機器,燒毀我的廠房,但隻要留下我的員工,我就有再生的機會。”
與其他企業重視品牌相比,IBM從早期就已經開始重視人才,視人才為企業最寶貴的資源了。
而如何留住員工,又如何保證人才被用活,這就涉及IBM的矩陣式組織結構了。這個結構保證了人才自由靈活地流向所需之處,做到人盡其用。
1990年代,郭士納入主IBM後,一改多個事業部並存的組織架構,將這些各自為戰的事業部整合為產品類團隊和業務類團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矩陣式組織架構。所有的目標都對準客戶服務。
在這個大型的矩陣式組織結構中,有按PC、軟件等產品體係劃分的事業部;也有按金融、電信等行業劃分的“業務單元”;同時有按研發、銷售、人力等劃分的職能部門,另外,還有區域覆蓋。這些部門縱橫交錯,卻自有章法。《與大象共舞》一書曾經提到:盡管從IBM的正式文件中,找不到這種矩陣的具體描述,但每一位在IBM內部生存的人都能夠畫出它來,並且在其中能夠找到自己的準確位置。
而矩陣組織對人才潛力的釋放,保證著機器、廠房沒有的情況下,但人才卻依然能夠留下來。
“按需流動”的矩陣組織
矩陣式組織下,每當麵臨新的業務,項目負責人便迅速召集一批不同部門、不同領域的人馬,圍繞某一個具體的項目,展開通力的合作。在這個按需組成的團隊裏,每個人都能夠發揮所在領域的優勢,各抒己見,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這個團隊裏,沒有人占絕對的主導,所有問題的答案均由人們相互協商、相互製衡而得出來。
這種結構,使得管理模式從命令式、控製式向團隊協作、民主式轉變。橫向的溝通在這裏顯得更為重要。每個人有了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和認識這個大企業裏潛藏的各種資源,而不是被圈定在狹小的部門和屈指可數的頂頭上司身上。從而,新入職員工能夠找到學習和效仿的楷模,這種崇拜基於對其個人才幹的欽佩,而非基於權威。
在IBM,向比自己經驗豐富的人請教學習,得到最大程度的鼓勵和支持。很多人的手機上都裝有一個叫“專家網絡”的軟件。比如,員工打算在公司內部向其一領域的專家請教,就可以在這個數據庫裏進行搜索。有趣的是,這個軟件不僅顯示他是誰,還告訴了尋找他的關係網絡,即通過哪條通道可以找到他,無論這位專家身處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