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他列出了選擇事業的標準,這些標準有25項之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
第一,該工作是否能使自己持續不厭倦地全身心投入,50年不變;
第二,是不是有很大發展前途的領域;第三,10年內是否至少能成為全日本第一;第四,是不是別人可以模仿。
依照這些標準,他給自己的40個項目打分排隊,計算機軟件批發業務脫穎而出。1981年,孫正義以1000萬日元注冊了SOFTBANK,直譯過來就是“軟件銀行”。公司成立的早晨,他搬了一個裝蘋果的箱子,站上去——孫正義個子很矮,隻有15米——對兩名雇工發表演講:“5年內銷售規模達到100億日元。10年內達到500億日元。要使公司發展成為幾兆億日元,幾萬人規模的公司。”兩個雇員聽得張大了嘴,不久,他們都辭職了。
當時,孫正義的一個基本想法就是不做太技術化的行當,而要做一個基礎設施商。比如開發軟件要冒很大的風險,搞不好就栽了,但是做軟件的銷售風險就要小得多。他自己愛用一個比喻:我們是修路的,不是生產汽車的。不管你是豐田汽車還是福特汽車,都要在路上跑。
在進入軟件批發行當之後,孫正義發現宣傳自己、宣傳產品很重要,媒體是一個很重要的“路”,於是他決定發展自己的媒體事業。很快,他有了五六家計算機專業媒體。並進一步發展其他媒體——後來,他還一度和傳媒大王默多克結盟,向電視進軍。後來,孫正義涉足展覽行當,花巨資買下了著名的COMDEX,使自己處於IT界的風口浪尖。1995年投資雅虎之後,SOFTBANK開始轉型,逐漸成為一個專門投資互聯網的風險投資商。
1981年,當孫正義把自己的公司叫做SOFTBANK的時候,他大概沒有想到,十多年後,SOFTBANK真的成了一家帶有BANK性質的公司——英文BANK有“庫”的意思,也有“銀行”的意思,SOFTBANK既可以被理解為“軟件庫”,也可以被理解為“軟銀行”——這確實是一個“軟”銀行,它沒有存貸款業務,以投資為自己的主要業務,整個公司變成了一家控股公司。2000年3月公布的1999年報告顯示,SOFTBANK的總資產為117萬億日元,而它的固定資產隻有1318億日元,占總資產的11%左右。這表明它已經基本上實現了成為一個風險投資商的轉型。
事實上,SOFTBANK是世界上最大的風險投資商,也是最成功的一個。依孫正義的話來說,他們是“這個星球上從互聯網經濟上拿到最大份額的公司”。
2002上半年來,隨著股市的調整,SOFTBANK的股價以及它所投資的互聯網公司的股價出現了較大的下跌。孫正義個人在半年內的損失超過了500億美元,但是他還是堅持他既定的投資方向。“我看好互聯網的未來,SOFTBANK不是做一年兩年,而是著眼於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三百年。”他對記者說。現在還很難判斷他對互聯網的情有獨鍾到底會帶來什麼,但是,如果一個人用了十幾米厚的資料來做事業選擇,如果一個人的目光看的總是幾十年甚至三百年之後的事情,想讓這樣的人徹底失敗,恐怕也難。
要想成功,首先應該坐下來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第一,了解自己: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想清楚到幾十歲時該幹什麼?但是,至少,一個人應該走上那一條路,的確是應該好好花些時間去思考的。你的人生目標究竟是什麼?你是想經商,還是想從政?你是求名,還是求財?你是要喧鬧,還是要寧靜?每個人的目標都要結合自身的喜好特點,還要考慮時代的需求。
第二,走出房間:規劃並不是一味的每天對著天花板傻想,而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你要明白你要選擇的路究竟是什麼樣的路?你的勝算究竟有多少?你能不能保證走下去?有時需要調查,有時需要詢問,總之,坐在家裏搞出來的規劃不見得真正適合你。要走到大千世界中來。
第三,眼光放遠:由於是對人生作規劃,就要有遠大的目光,要預見性的看見未來的可能情況,盡量避免規劃半途而廢,一個人的生命隻有一次,走過了就不會重來。所以要格外珍惜這一次規劃的機會。
從孫正義的成功,我們應該關注一種負責任的生活態度。孫正義是個有爭議的人,還有許多人認為他是個能幹的投機商人。然而,從他規劃人生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實實在在去走自己選擇的路的人。沒有多少人可以用一年的時間去認真的想我應該幹什麼?也沒有多少人能將自己的全部人生進行規劃,即使規劃了,也幾乎不能照規劃進行。可是,孫正義做到了,這就源於他的深思熟慮,源於他的一年時間。
走出一條自己的新路
身為韓國移民後代的日本人孫正義,在高技術由龐大而拘泥於傳統的電子業集團控製的日本建立軟件銀行。在他的商業帝國內,孫正義打碎了日本式的管理模式而執行著一種新的生存法則。
軟件銀行是作為一個由64家創收中心組成的網絡來管理的,而不是通常采用的金字塔式管理。孫正義想讓他的帝國成為一個巨大的信息市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