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以我血喚世人(2 / 2)

於是,能夠令盛世大唐完全衰落的大戰終於還是爆發了,因為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起,所以史稱為“安史之亂”。

因為安插了有眼線,所有範陽有任何的異動,潛伏在城裏多年的密諜能夠李季飛鴿傳說,所以唐小東和王傲風兩人可以說是第一時間知道安祿山起兵謀反的。

準備了這麼多年,等的就是這一刻了。

安祿山和史思明起兵造反,楊國忠這混賬竟然樂瘋了,終於能夠有光明正大的理由扳倒這兩個人了,於是楊國忠當即上奏唐玄宗,請求調派大軍平亂。

然而安祿山和史思明號稱的百萬大軍那都是身經百戰的精銳部隊,哪裏是這麼容易就消滅的了的?

這頭一場交戰,唐玄宗調配的三十萬唐軍就給打的丟盔棄甲,潰不成軍了。

如果照著這個勢頭下去,攻陷長安也隻是分分鍾的事情,不過好在有大唐名將高仙芝鎮守洛陽,緊閉城門不出戰,硬生生的把叛軍阻擋在了城外三個月,這讓唐小東對其刮目相看。

聽聞潼關雖然被固守,但是其士兵皆是招募的草莽,戰鬥力肯定是比之安祿山不行,於是唐小東排遣人秘密前往潼關,將那邊的情況發回看有沒有可以幫上忙的地方。

通過此人,唐小東與高仙芝取得了聯係,原來在高仙芝身旁有一將才,名叫封常清,正是此人提出退守潼關,才將安祿山擋在了洛陽。

然而因為之前數戰告敗,唐玄宗竟然撤了封常清一切頭銜,以白衣之身在高仙芝身邊效力。

而密探不僅與高仙芝取得了聯係,還發現了高仙芝身邊有一人叫邊令誠的監軍,似乎與高仙芝不和,曾在喝醉的時候揚言要上告唐玄宗,要斬了高仙芝與封常清二人,以泄心頭之恨。

唐小東通過密探給高仙芝提了個醒,讓他注意邊令誠,必要的時候可以使用非常手段,但是高仙芝為人太過正直,認為邊令誠雖然曾多次給自己提議,但是自己未采取,隻是一件小事而已,不可能讓邊令誠懷恨在心,

而且高仙芝還說,邊令誠是皇上親派的監軍,自己豈可有使用非常手段之理,唐小東對此評價隻有四個字,就是極為迂腐,與其讓高仙芝自己注意,還不如直接賄賂邊令誠來得快。

然而誰知道不僅唐小東在賄賂他,另一邊的安祿山也在賄賂他,不僅以金錢利誘,更以一旦攻破長安之後立即給邊令誠加官進爵,許以他無盡的榮華富貴。

這個邊令誠也是長著反骨的一個人,在相同的情況下他非常自然的就選擇了投靠安祿山這一邊。

這個邊令誠在回到長安述職的時候,唐小東正巧也在側,隻聽那邊令誠假裝痛心疾首的告訴唐玄宗:“那封常清說叛軍十分強大,說我軍觸之即潰,皇上,這不是動搖軍心又是什麼呢。而那高仙芝更是過分,不僅放棄了陜郡的幾百裏地,還偷偷克扣了將士們的糧食和賞賜啊。”

唐玄宗聽到邊令誠的一麵之詞後自然是勃然大怒,尤其是克扣將士們的糧食和賞賜,要知道這武將最忌諱的就是這種事兒。將士兒郎,全都是拿命在保家衛國,而糧食和賞賜僅僅隻夠填以溫飽和讓他們有個能回到家娶上媳婦的小小希望。

若是這些都被克扣了,那麼可以說是置那些將士們於不顧,於死地啊,對國家來說,是毀滅性的災難。

雖然唐玄宗自從年紀大了以後就驕奢無度,做事糊塗,但是再糊塗在軍費這一事上他還是清醒的,可惜,有些時候,在一兩件事上的清醒毫無用處,甚至還能害死人。

這不,唐玄宗當即下令,讓邊令誠帶著聖旨全往潼關,將二人處死,暫代高仙芝的職務,等有了合適的人選,再行排遣。

唐小東在一旁沒有說話,第一是因為唐小東“應該”與高仙芝等人不熟,二是他也在著急安祿山何時能夠打進長安,隻有打進長安,將現有的政權推翻之後,才能後在瓦礫中,建立起希望的國度。

回到娛樂中心之後,唐小東立刻飛鴿傳書加派人送信雙管齊下,力爭能夠保下高仙芝與封常清這兩位軍事奇才。

然而事與願違的是,唐小東和王傲風都開始打算是直接殺了邊令誠滅口或者用重金賄賂他了,結果高仙芝送來了一封信,信中說,如今的唐王朝已經破敗不堪了,隻是許多百姓還沉迷在已經不複存在的盛世之中難以自拔,如今隻有他的死,或許才能猶如當頭一棒,讓那些還在迷醉的人們徹底醒悟過來。

而高仙芝唯一的請求,就是想辦法,讓封常清活下來,信中可以說是用盡了所有讚美的詞彙描寫封常清,最後,說這一輩子,能有幸認識封常清這個兄弟,已然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