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了,大家又開始上班了。
現在覺得過年不但沒有幸福感,反而徒增勞累,休息也沒休息好,玩也沒玩好,更重要的是總會遇到各種神仙逼你。
單身狗們被逼著找對象,找完對象的被逼著結婚,結完婚的被逼著生孩子,生完一個的被逼著生二胎。人生就是一隻鴨子,總是被趕著上架。
前不久,一篇關於上海姑娘跟男友回鄉下,結果受不了飯菜分手的微博突然間火了,博文上還有一張飯菜的照片,看完故事之後,我倒沒有啥感覺,但是那張飯菜的照片倒是勾起我的回憶來了。
我一直不是個饕餮之徒,雖然也講究吃,但是並非一定要吃到美食才肯罷休的性子,比方說有時候朋友請客吃飯,吃螃蟹,正宗的帶著蟹黃的大閘蟹上一桌,朋友們搶瘋了,我卻連筷子都不動一下,朋友問,你不喜歡吃?我搖頭,吃螃蟹太過麻煩了。
真正的美食是什麼?我覺得是很尋常的東西,因為做的人包含了感情在做,吃的人吃出了這份感情,這便是美食。而花了多少多少錢能買到的東西,在你的舌尖一走一過,也就穿過腸胃化成翔回歸自然了。
因此我覺得發那篇博文說分手的姑娘,且不論她對與錯,她都沒有心,沒有吃過含有感情的美食,這樣的人,也是可悲的。
我能回憶起的美食,都是包含著很濃厚情感的美食,特別是年夜飯。其實那時候過年並沒有太多成本,若是說吃,家裏養雞養鴨,地裏有菜,樹上有果子,林子裏有冬筍,酒是自己釀的,豬也是自己殺,有餘錢再給孩子扯布做點衣裳,再有餘錢,給孩子們包個一塊兩塊當壓歲錢。那時候壓歲錢真能壓歲,一塊兩塊的,孩子們都能攢著。
那時候人都簡單,沒有那麼多愁事,不用搶紅包,不用咻一咻,搶不到敬業福也十分敬業,更沒有各種烏七八糟的事兒。年夜飯一定是一年當中吃得最好的,有雞,有魚,有肉,有菜。家裏廚藝最好的那個負責做飯,其他的人負責打下手,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完成一頓飯,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等飯做得了,往八仙桌上一擺。吃飯之前要放鞭炮,這叫送年,送完了年才能吃飯,一家人都倒點酒,大人多喝,小孩淺淺倒一點,圍著桌子吃飯。吃完飯再看看春晚,那時候人都沒見過什麼世麵,有個春晚相聲就能樂翻了天。
看完春晚,絕對沒有人放鞭炮,都是要到早上才起來放炮,越起得早放炮的人,就代表一年越紅火,絕不像現在似的,管你是誰,全都是十二點聽到難忘今宵就放炮。
孩子們穿著新衣裳去竄門,口袋裏被父母長輩塞了點壓歲錢,就高興得發瘋,上小賣店裏買鞭炮,還都是成掛的,拆了放,一掛鞭炮能玩到正月十五。
那時候的年夜飯基本上也是吃到十五才算完,當然有些菜是放不到十五的,但有些菜是家家都要做的,我家鄉有一種叫“八寶菜”的菜,過年必備,現在想起來,還覺得滿口生津呢。
現在人都說過年沒味了,為什麼沒味?有人說是我們生活條件好了,過不過年的也不當回事兒了。其實不然,並不是我們生活好了,而是我們越來越自我了,是我們的欲望越來越多了,是我們比較的對象越來越遠大了,我們不知道何時已經把初心遠遠拋棄,再也回不到那個淳樸,簡單,容易滿足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