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修煉產品質量,質量是維護顧客的根本保證(2)(1 / 2)

第十一步:建立質量問題小組。小組的成員可以由不同部門的人員組成,負責發現問題,討論解決的辦法,提出解決方案。

第十二步:加強團隊工作的培訓。培訓員工,尤其是圍繞目標工作的培訓。使大家很好的交流、更好的工作,互相協調,在解決問題時對事不對人。全麵質量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基於如下觀念的管理哲學:質量管理是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的先決條件,而不是隻有某些企業才能夠承擔得起的成本包袱。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熱心於TQM的人斷言,必須不容置疑的實施TQM;而反對者則稱,應該把TQM看作隻不過是一種管理時尚,加以摒棄。許多事實已經很好的證明,以上的兩種看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更為有效的做法是,承認TQM是一種強有力的、能夠帶來突破性的管理流程,其本身還可以不斷的改進。

TQM運動叫的最響的依據就是“從一開始就做對”,不過采用TQM方法就像在尚未探明的水域中探險一樣,根本就沒有辦法在一開始就做對。所以,也許應該給TQM加上一個應用的原則,那就是:在開始時隻管去做,然後再不斷的去想如何做的更好。

實行零缺陷管理法

人們的物質購買力提高了,消費觀念裏又多了一種叫奢侈品消費的新種類,有相當一部分人熱衷於高檔名牌商品,名牌產品,人見人愛,它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來自其非凡的質量美麗。名牌追求的不是一般的質量,而是超群的讓用戶無可挑剔的質量,是最高層次的質量。

質量是企業生存的奠基石。市場競爭實質上就是質量競爭。“市場”實際上也是企業自己設計規劃出來的。市場經濟是買方市場,消費者能自由選擇賣主。誰的產品性價比最優,誰的產品就能抓住顧客,誰就贏得了市場。不合格的產品,投放到市場中,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消費者就會不買賬,結果企業的形象會一落千丈,產品滯銷、市場萎縮在所難免。失去顧客,失去市場,企業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石。海爾總裁張瑞敏說:“在新經濟時代,什麼是克敵製勝的法寶?第一是質量,第二是質量,第三還是質量。”

當年,張瑞敏第一個掄起鐵錘,砸爛質量有問題的冰箱,轟然砸醒了員工: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

1985年,張瑞敏剛到海爾(時稱青島電冰箱總廠)不久。一天,他的一位朋友要買一台冰箱,結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後勉強拉走一台。朋友走後,張瑞敏派人把庫房裏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檢查了一遍,發現共有76台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之後,張瑞敏說了一句話——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結果他宣布,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誰幹的誰來砸,並掄起大錘親手砸了第一錘!

從此,海爾的質量意識樹立起來了。在1989年全國冰箱降價的時候,海爾的冰箱因有質量保證,盡管維持在高價,但並沒有失去市場。這對張瑞敏影響很大,“酒香不怕巷子深”,隻要真心付出就會得到消費者的厚愛。三年以後,海爾人捧回了我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

如果給質量下個定義,可能10個人會有12個答案。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質量就意味著好,是奢侈的東西、閃光的東西或者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是無形的、難以衡量的東西,隻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們也因此認為的確存在一種“經濟”質量,即一分錢一分貨;而且還認為,所有的質量問題都是由一線的職工造成的,質量部門必須要為質量問題負責。但是,“零缺陷”的創始人克勞士比曾給質量簡明有效地定義為:“符合要求”。

所謂“零缺陷”就是要把在質量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質量缺陷或錯誤降低到零。這種管理方法最早是由美國人克勞斯比在1961年提出的。

克勞斯比曾任馬丁(1)馬麗埃塔公司質管經理、美國ITT公司副總栽,現為克勞斯比公司總裁,有《品管免費》、《質量不花錢》、《零缺點的質量管理》等著作,並在這些著作中詳細闡述了“零缺點”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