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極為豔羨創業成功者曾經碰到過的機遇,感歎天賜良機給了成功的人,於是抱怨說為什麼我就沒碰到過機遇呢?其實,在能夠把握機遇並且充分地利用機遇的人那裏,機會時刻都存在著;而在對機遇毫無知覺也不會很好地利用的人那裏,即便機遇來到眼前,他也不能及時地抓住,而是常常讓機會白白地失去。
機遇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隻有抓得準,幹得實,才能搶得機遇。對於企業老板來說,抓住今天的機遇,把機遇中潛藏的發展能量轉化為現實,就將抓住連串機遇,掌握連串發展階段的主動權,使得企業發展發生躍遷,從而取得曆史性突破。而如果麵對機遇而無動於衷,或者猶豫不決,就有可能喪失發展的主動權。
王永慶:商機決定成敗
20世紀4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希爾斯公司快速進入汽車保險業,人人都認為希爾斯發瘋了,但汽車保險很快成為它最賺錢的業務;50年代,當美國人還把鑽戒當作奢侈品的時候,希爾斯卻認定它很快要成為必需品,於是便快速進入該領域,並最終成為世界最大的鑽石零售商之一。同行們似乎永遠都跟不上希爾斯的步伐,正是“失一機而萬事毀”。
居裏夫人說:“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對於企業老板來說,時機就是商機,商機就意味著利潤。什麼是商機?並不是等所有的人都看清了才是商機;相反,恰恰是大部分人還處在“看不到”、“看不清”、“看不懂”的時候才是商機。說白了,就是“見縫插針”、乘虛而入。
當很多人用疑問的眼光問比爾·蓋茨,你是怎樣創業成功的呢?他說:“因為我的眼光好。”而當代管理大師彼德·羅潤之曾向王永慶學習台塑的經營策略,王永慶說:“基本上,台塑可以從投資時機、投資地區以及投資的方向看出它的經營策略。”
商機決定成敗,一個商業家能不能及時地抓住商機是事業成敗的關鍵。王永慶之所以能屢戰屢勝,正是由於他善於捕捉商機的銳利眼光。
曾在1985年度南亞精致塑膠股東常委會中,王永慶宣布在未來一兩年內,計劃投資四十七億元發展資訊電子工業時,曾引起股東的費解。股東常委們比較重視短期的利益,因此對於南亞公司為發展資訊電子工業,而采取“定率遞減法”加速設備報請折舊,表示異議;因為有些股東認為,“定率遞減法”的加速折舊,可能會使公司在短期內的折舊費用增加,而引起盈餘相對減少,從而導致到股價或次年的股利。針對股東們的異議,王永慶反複向他們說明,南亞公司投資發展資訊電子工業,不但是為了順應世界工業發展的潮流,而且也是配合政府發展策略性資訊工業。南亞公司朝向高附加價值的尖端科技發展,可為投資大眾創造更高的利潤,更能促進共同富裕,富國富民,造福於子孫後代。經過王永慶耐心說明,並保證次年預估的股利之後,股東們才盡釋前嫌,深表讚同。
對此,曾受到經濟部長李達海高度稱讚,他說台塑企業頗具投資的遠見。李達海說:“即使在經濟蕭條的時候,台塑不但沒有抱怨,而是不斷地強化企業的經營管理,同時著手規劃未來企業經營發展的前景,可見台塑企業不斷有‘前矚性’的發展目標。”
王永慶說:“經濟蕭條的時候,可能就是企業投資與蕭條擴建計劃的適當時機。”
他在解釋時說,凡是在市場蕭條的時刻,也正是企業增強體質的最好時機;經營者要沉著冷靜,咬緊牙關,改善體質,不斷強化企業內在經營管理,如此才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否則,隻能停步不前,充當懦夫。如果行有餘力的話,不妨製定完善的投資項目,把握適當的時機,做高瞻遠矚的投資,這就使企業化險為夷,走出困境。王永慶這樣認為,有經濟蕭條的時候,再投資新的計劃項目,至少可降低建廠的成本,可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而且,經濟景氣的好壞,大部分都遵循經濟危機的循環周期性轉變。目前興建一座現代化工廠約需一年半到二年的時候,在經濟蕭條時建廠,等到建廠完成時,恰能逢上經濟逐漸複蘇的大好機會。王永慶回憶說,記得在六年前,美國石化工業普遍陷於蕭條的時候,美國石化工廠倒閉、停工者到處可見。王永慶居然趕到美國德州去興建大規模的石化工廠。不久,又向ICI、史托福、JM等公司,先後買下2個石化工廠與8個PVC加工廠。
最終,事實證明,王永慶在美國的投資都已大見成效,他有“經濟蕭條是投資的適當時機”的獨特見解,實在是高瞻遠矚的策略。
很多年前,王永慶就預期大陸是一塊很大的市場。台塑要想繼續發展,就一定要打開大陸市場。所以,在很多人還沒發現的時候,王永慶就多次派人到大陸進行商務考察。在大陸供電量還很充足的情況下,就大手筆的在福建漳州投資興建華陽電廠。該廠建有5台60萬千瓦的發電機。雖然是火力發電,但由於台塑先進的技術,偌大一個工廠見不到一絲煤灰。凡到過電廠的人都為他花園式的廠區讚歎不已。不到兩年,中國就開始出現供電不足的危機,而剛建好的華陽電廠正好趕上,於是王永慶不僅提前回收成本,而且還大賺了一筆。很多人事後都說王永慶運氣好,但華陽的成功是王永慶早就預料到的。他清楚地知道電是經濟建設的原動力,在決定投資之前,他就將中國的經濟情況和發展速度與台灣發展的情形作了一番比較。1945年,台灣的發電量為275000瓦,而現在僅僅一個區的發電量就有500萬瓦。中國要發展,肯定需要大量用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