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握決策規律 做到為官有為(1 / 2)

把握決策規律 做到為官有為

特稿

作者:唐承沛

領導幹部要真正做到為官有為,需要把握決策規律,做到敢於決策、善於決策,切實提高決策的能力和水平。

領導就是決策

古往今來,為官從政者都把多謀善斷作為重要能力。毛澤東指出,“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幹部兩件事。”鄧小平也說過,“我的抓法就是抓頭頭,抓方針。”這些都反映出領導決策的極端重要性。

決策是領導幹部的基本職責。領導幹部事務繁多,其中大量的任務是調研和決策。領導決策往往不是刻意的,而是麵對問題的一種自然反映和必然過程,是長期積累的實踐閱曆和理性思維的釋放。領導決策是一項經常性工作,涉及領導幹部活動的各領域,貫穿於領導幹部活動的全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領導就是決策。

決策能力是領導幹部能力的重要標誌。當好一名領導幹部,需要具備很多方麵的能力,其中決策能力是領導幹部的基本功。特別是當前,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衡量領導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看其能否及時發現問題,能否適時、有效決策。情況瞬息萬變的當今時代,對領導幹部的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效決策是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決策規定著事業發展的方向,規定著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方法。決策猶如下棋,“一著占先、全盤皆活”“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領導幹部的決策,不僅僅是個人行為,還代表著黨和政府的意誌,影響麵大,涉及範圍廣。決策失誤和決策延誤都會貽誤事業,必須既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又要因時決策、果斷決策、有效決策。

決策有規律可循

決策作為一門科學,是有原則和方法的,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在實踐中,針對不同類型問題的決策特點,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常規決策不糾結。我們平時處理的大量事務都是日常工作,屬於常規決策,領導幹部要根據知識積累、閱曆經驗,迅速分析,提出意見。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常規性的問題,需要緊急處理的一般事項,本應該大膽及時決策,但有的領導幹部往往翻來覆去、糾結不已,給人感覺魄力不大、不敢擔當,不能當主心骨。長此下去,不僅降低了決策效率,難以適應快節奏的工作環境,也損失了研究解決重大問題的時間。所以,常規決策重在提高效率。

其次,重大決策須審慎。重大決策牽一發而動全身,關乎全局和長遠,效應是長期的,造成的後果可能會很嚴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討論北京城建設方案時,梁思成等建築專家保護舊城、另建新城的方案沒有被采納,最後拆除了城牆,也拆掉了北京很多的曆史積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啟示我們,重大決策必須深思熟慮,瞻前顧後,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多聽聽各方麵的意見,堅持民主集中製,不可固執己見。但在實踐中,有的領導幹部在重大決策時,認為又要論證又要公示,效率低、速度慢,總想一步到位,體現所謂“魄力”,習慣於“手一指、一條路,腳一跺、一棟樓”,很可能造成痛快一時、痛心一世的局麵。有的同誌幹了不少事,也生了不少事,還要其他人幫助收拾攤子,給人以不穩重、很毛躁的印象,組織上也不敢大用。實際上,重大決策幾上幾下、反複論證,一時看效率似乎低,但由於決策經得起檢驗,長期效率反而高。因此,重大決策一定要充分考慮問題的複雜性、關聯性、風險性,統籌考慮決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積極穩妥,慎重周全,確保經得起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