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論語》 學為政(1 / 2)

讀《論語》 學為政

領導讀書

作者:孫怡然 樊戎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被譽為知行完備、至善之人的孔子,在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盛名之下,還具有另一重身份——政治理論家。從其“十五而誌於學”時起,孔子逐漸萌生“入仕”的政治理想,並終其一生思考治國理政的諸多問題。《論語》中的政治理念是孔子多年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的智慧結晶,其中一些論說對於提升當今黨政幹部的領導素養和為政藝術仍有借鑒意義。

一、領導素養

作為一名領導幹部,身上不僅肩負著黨和國家賦予的責任使命,也承載著人民群眾的殷切希望。領導幹部的素養關係著國計民生。

為政之德。出色的領導幹部,當是德才兼備的。而與才能相較,品德又是最基本的要素。一名領導幹部的道德品質,與其自身的人生道路休戚相關,同時也會對所轄之政務民生產生深遠影響。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為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為官者首要端正自己的道德品行,如果不能“正身”,怎麼去“正人”?要求別人做到的事,自己帶頭做;禁止別人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做出表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領導幹部具備了優良的道德品質,才能以德服人,“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為政之仁。領導幹部應常懷仁愛之心、為民之心。身在官位,心中應以百姓為重。正如孔子所論,“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以才智得到的官職,需以仁德維護,並慎重對待。隻有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人民放在心中的領導幹部才能得到群眾擁護。

對於同事與下屬,領導幹部也應以“仁”相待。當工作中遇到困難、出現問題時,“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的為人處世方式,既可對事件進行有效處理,又顧及了同事、下屬的感情。這樣的行事方式並不會有損領導幹部的聲譽威望;相反,可以使其“遠怨”“得眾”。

為政之信。何謂信?忠其言,守其諾。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領導幹部如果言行不一,失信於人,政令就無法貫徹,仕途也無法長久。一個國家如果朝令夕改,失信於人民,國家就會垮掉。“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民群眾的支持與信任是政權穩固的基石。

子夏在論君子之信時曾說:“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領導者獲得百姓信任後讓其勞作,百姓是心甘情願的;如果政令並沒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百姓會認為這是一種壓迫。由此可見,樹信對於領導幹部執政能力的影響十分重大。

二、領導藝術

縱觀《論語》,不難看出,在宣揚“仁政”“德治”“君子風”的同時,孔子也提倡當政者應注重謀事用人的方式、方法。

1.謀事之要。不善謀者,不能成大事。能謀善斷是一名領導幹部工作思路清晰,執政能力過硬的體現。謀事,首要在於其出發點。孔子曾說:“放於利而行,多怨。”如果以一己之私利作為行事標準,就會引起眾人不滿,招致怨恨。蘇洵在《審敵》中提到:“為一身謀則愚,而為天下謀則智”也是這個意思。所以,領導幹部在謀事之先,最重要的是端正心態,以一顆公心作為行事準則,時刻謹記“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的為政箴言。

無欲速,欲速則不達。領導幹部在開展工作、拍板決斷時,不要隻想著做“看得見”的顯績。“形象工程”“麵子工程”看上去很美,可終歸逃不掉勞民傷財、怨聲一片的結局。領導幹部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何謂正確的政績觀?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的決策,是正確的政績觀;紮紮實實,不求速成的發展,是正確的政績觀;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的建設,是正確的政績觀。決策者真心實意為老百姓做好事、做實事,百姓心中自有一杆公平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