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小人物日記(1 / 2)

第125章 小人物日記

這是幾行刻在石桌一側的文字,刻這些字的主人,似乎並不想被人發現,但是又控製不住自己的訴求,隻能偷偷的刻著。也就隻有這樣的理解,才能解釋為何刻著幾行文字而不又不想別人看見。

隻是這幾行字太淺了,隻有湊到跟前很近的距離,才能看清楚字跡,而這是古梵文字體,十分的古老,古梵文是古印度傳承下來的一種文字,這種文字的出現,比印度人使用文字還要古老,這是曆史上一大謎題,至今未解的謎。

曾經有曆史學家說,古梵文的出現,是憑空出現的,就像是一個極高度文明降落在印度,把梵文帶到了這個世界一樣。當時的這種說法,曾經引起世界學者的嘩然,更多的學者對於這樣的觀點隻是嘲笑。

佛教、藏傳佛教、密宗、起源都是印度佛教,因此對於梵文並不陌生,因為一些經文至今仍舊是梵文所著,但凡研究佛學的人,對梵文都必須先有較深的了解,才能有所成。而古梵文跟梵文的區別在於,隻有宗教一定地位的人,才能接觸到古梵文,因為這種文字,對於佛宗來說,是“神文”,不是虔誠的信徒,沒有達到一定的修行水平,是無法接觸“神文”的。

長風對於古梵文的認識有限,這種文字,不能逐個字的去理解,而是看字和字之間的詞義,有的往往一兩個字就能代表一兩句話,有的很有可能一段文字才能理解出全部的含義。這幾行字,長風花了十多分鍾,才能理解裏麵的信息。

古梵文的幾行字,翻譯過來卻是很大的信息量,記載的內容如下:

“達伽元年,到這裏的第一年,那些光頭的和尚帶我們來到這個“方外之地”,為他們建造寺廟,為他們雕塑神像,很多人都樂意拚命的幹活而換取那些珍貴的寶石。

可是我發現越來越不對勁了,因為我感覺到我身邊的人似乎都變了,他們也跟著這些和尚誦經,跟這些和尚癡迷於那些神像,我感覺他們根本不想再回去。

不行,我不想跟他們一樣,我必須用這種笨拙的方式記下點什麼,我不能忘了我女兒,還有我的愛人。”

這是一段極為簡單的信息,但是卻透露出了很重要的信息,最起碼,刻著這些字的主人,是這寺廟的勞工之一,那些和尚,是雇傭他們來這的。

而達伽元年,是一個曆法記錄,這段信息,感覺就像是一個日記一樣,一個勞工的秘密日記。

長風翻譯出這段文字後,兩人都十分興奮,因為對這個小世界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王婷婷還興奮的說道:“方外之地,這就是方外之地。”

小世界就是方外之地,方外之地就是小世界!

“方外”這個詞,不管是道家、佛家還是儒家,一直以來對這個詞的理解都是極為一致的,都認為“方外”指的是“不在世俗之內”的意思,比如,方外之人,指的是不是世俗之人。方外之地,指不在管束範圍內的地方。

特別是佛教文化,經常會提起,和尚屬於方外之人,因為和尚已出家,和世俗之人已經毫無關係,寺廟屬於方外之地,因為是和尚的禪修之地。

但是,沒有人能理解到,方外之地 其實不是一個寓意,而是一個真正的地方,一個小世界!

不管是小世界、方外之地、還是被成為禁地,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獨立於外界的空間,具有限製的地域。

長風恍然所悟,喃喃道:“方外之地!”

“嗯,這個留信息的主人還留一個很恐怖的信息。”

“確實很恐怖,甚至……是瘋狂。”兩人相視了一眼,他們都明白對方的意思。

這是日記裏一句很簡單的話,原本是這些和尚用寶石做為報酬雇傭了這批勞工,帶他們到這個方外之地建造廟宇,雕塑神像,是原本是一種雇傭關係,但是這些勞工進入這個地方之後,漸漸的被這些和尚洗腦了,他們變成了信徒。

這些勞工跟著和尚一起做晚課,一起念經,最重要的是,寫這段信息的人用了一個十分顯眼的詞,叫“癡迷”,他們癡迷於那些神像,這說明已經是虔誠的信徒了。一個信徒一旦虔誠,那就說明,所有東西都比不過他們的信仰重要,包括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