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中層領導的講話法則(5)(1 / 3)

控場能力

控場能力指的是一個人在整個談話活動中把握主動,對現場情況進行有效控製的能力。

在實際交往中,講話人雖然居於主導地位,但是客觀反應如何,現場形勢如何發展、變化,是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把握的。即使是事前有較充分準備的單向交流,在進行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自己無法預料的情況。這些情況會幹擾、阻礙講話活動的順利進行。如果一個人不能實施有效的控製,所說的話就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

1997年11月1日,在美國訪問的江澤民主席應邀到哈佛大學演講。美國的一些抗議者違反了事前不準用高音喇叭的規定,在會場外高聲嚷嚷。但江澤民的演講毫不為之所動,按計劃圓滿完成。與會者凝神傾聽,不時發出會心的笑聲。在回答聽眾問題時,第一個提問的美國女士問道:“您訪美一開始就說那些抗議者的喊聲是噪音,現在會場外還有抗議者在喊叫,你是否認為他們也是噪音呢?”江澤民回答說:“自從我來到美國,這些人就一直跟著,整天喊,這可是體會到了美國式的民主。請注意,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而是美國式的民主。這是書本上學不到的。(熱烈鼓掌)今天我在這裏演講,雖然我71歲了,但聽力很好,仍然聽到外麵的喊聲。我的辦法就是盡量使自己的聲音高過外麵的聲音。(長時間熱烈鼓掌,笑聲不斷產生。)”這一回答,本身就是一種控場能力的表現,同時又告訴人們應當怎樣控場。無怪他的演講和答問被波士頓的報紙稱為“有世界級政治領袖風采”。

(1)怎樣擺脫僵持

僵持指的是在交流活動中,因出現了某種原因而使講話停滯,不能繼續舉行,彼此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麵。在人際言語交往中,僵持是誰也不希望出現的,但在客觀上又是誰也無法避免的。有時一句話、一個形態不慎,就會形成僵持。而僵持一旦形成,交流雙方會處於一種尷尬境地,前進還是後退,都非易事。哪一方處置不當,哪一方就是這一交往中的失敗者。

作為交往的主導一方,講話人當然要主動控製,使僵持的局麵朝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這一控製,要持穩慎態度,不可急於求成。先要分析僵持點是在什麼地方,然後再區別對待。對待的手段是:

①主動退讓

如果明顯是自己的錯誤而造成,或者是並不影響發言活動主旨的枝節問題而造成,可以主動打破僵持如道歉、自嘲、轉題、示意等。引導聽者的注意力跳出僵持的圈子後,再從另外的角度尋找可以彼此溝通的契機。

日本首相橋本在任通商產業大臣時,與美國貿易代表坎特洽談商務。在洽談中,雙方為一種商品的價格形成僵持,彼此互不相讓。這時坎特打聽到橋本喜歡劍道,對各種名劍愛不釋手,於是在下一輪洽談前鄭重贈送給橋本一柄名劍,並同其大談劍道。橋本欣喜異常。坎特抓住此契機提出僵持的價格問題,橋本愉快地接受了。

②堅持不放

如果自己是完全正確的,或者所涉及的是影響主旨的要害問題,這種僵持形成後絕不能退讓,非堅持到底不可。這是一種毅力與耐力的較量,誰能堅持到底,誰就能勝利。

1951年,中美在朝鮮的談判中,當談到交換戰俘問題時,輪到主持會議的美國,提出了無理要求,我方堅決反對。雙方就此形成僵局。僵持許久之後,我方二線人員柴成文悄悄出場,請示隱居三線的李克農怎麼辦?李克農堅定地說:“你趕快回去告訴他們,就這樣坐下去!”柴成文返回會場,將此信息一一傳遞給中朝代表。於是一個個全都穩坐不動。這樣一直持續132分鍾後,美方堅持不住,隻好宣布散會。下一輪輪到我方主持。我方宣布會議開始,待雙方代表落座已定,又馬上宣布休會,總共隻用了25秒鍾。由於我方的堅持不讓,美方終於簽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