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店老板的信心與困惑

封麵

作者:陳薇

春節期間,在武漢城區上大學的張菡,回到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李集鎮上的老家時就感到頗為苦惱。因為她平常使用的夢妝品牌日霜用完了,卻在鎮上的好幾家化妝品店找不到中意的可替代的品牌日霜。

走了好幾家化妝品店,裏麵都是自己從沒聽過的雜牌子,自認為對護膚頗有研究的張菡,在聽到店老板向其推薦的產品是根本不適合自己皮膚使用的產品後,迅速掉頭離開,“感覺鎮上的化妝品店跟城裏還是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很難買到自己想要的產品。”張菡如此感歎。

回到李集鎮上化妝品店,這個距離縣城大約50公裏的小鎮上一共開有4家化妝品專營店,集中分布在鎮中心街區,店鋪麵積主要是以20m2左右的小店為主,租金一年近5000元左右。

在一家名為“韓後”的化妝品店門口,記者發現,其玻璃門上還用紅紙貼著“洗剪吹染”、“新娘妝”、“刮胡子”“美甲”“美容”等標牌,乍一看,還以為是化妝品店主沒來得及更換舊標識,當走進店鋪裏才發現,這不僅是一家賣化妝品的小店,還兼顧著美發業務。

這家僅10n12左右的店鋪,分為左右兩個區域,店鋪左側擺放著吹風機、鏡子、椅子等與美發業務相關的道具。而在右側,相鄰擺放著韓後和川兩個品牌的形象櫃。

與店主呂利霞交流得知,這家小店於2013年1月份才開始銷售化妝品,之前就隻是一家純粹的美發店。雖說,目前韓後店鋪才開張營業,化妝品的生意沒有預想中的那麼火爆,但是之前學過美容,並對化妝品行業有所了解的店主呂利霞卻是對化妝品業務的未來充滿信心。

“開店之前,我去鎮上的其他幾家化妝品店裏了解過,他們賣的都是一些雜牌子,質量很難保證,有些所謂的美容院就更不用說,大多是去流通市場進的貨。而我做的這兩個品牌,雖然它們的價位在鄉鎮市場中偏高,但性價比還不錯,應該能在大部分對產品要求較高的顧客的承受範圍之內。”呂利霞如此解釋。

韓後店開業以來化妝品的日均銷售額在200至300元左右,呂利霞稱這其中的利潤並不高,所以她在經營化妝品店的同時,繼續保持著原來的老行當美發業務。

呂利霞解釋,目前化妝品都是做的熟人生意,顧客主要是以前來店鋪美發的人。白化妝品業務開始後,她在跟顧客做頭發的時候,也會聊及美容護膚的知識,順便推銷店裏的產品,還會送給她們一些試用裝,呂利霞認為,這樣的方式更容易被她的顧客所接受。

韓後店目前沒有銷售彩妝,對於這一點,呂利霞有自己的看法:“現在年輕人都去城裏發展,而鄉鎮上主要是一些留守婦女,年齡偏大的基本不化妝,但有部分以前在城裏打工後來回老家結婚生孩子的女性會有這方麵的需求,所以我正考慮代理—個價位相對較低的彩妝品牌。”

與韓後店相隔不到100米的另一條街上有一家玫琳凱專賣店,店主羅翠萍家住武漢市城區,2012年9月來到李集鎮租房開店。原本想在鄉鎮化妝品市場一展身手的她,在遭受許多消費者的不領情後,對於月盈利僅2000元左右的現實,顯得有些灰心喪氣。

羅翠萍告訴記者,原本以為隨著鄉鎮市場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這裏的女性對美容護膚會很感興趣,但沒想到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是偏於保守。羅翠萍發現,她的顧客主要是那些思想超前、比較愛美並且經濟稍顯寬裕的,一般年齡在20到40歲之間,主要集中在35歲左右的女性。

然而,讓羅翠萍納悶的是,在鄉鎮市場,很多人對玫琳凱為個人量身打造的美容指導服務並不感冒。“以前比的是產品,現在拚的是服務,但是很多顧客會嫌我們的服務麻煩。尤其是當換季有新產品上市時,打電話請她們來上專業的美容指導課,很多時候會遭到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