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失真視角下完善財務製度的探析
財會金融
作者:李晶
【摘要】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和職業化程度的提高,對財務製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財務人員的職業意識和決策能力隻能依靠財務製度的完善來形成並提高。財務製度的專業性很強,是社會所要求的共同職業準則在會計行業中的具體化。如今會計行業造假泛濫,信息失真,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和自我意識不強,所以加強完善財務製度就成為當前財務工作的實際需要。
【關鍵詞】完善;財務製度;造假;失真;改革
一、我國目前財務信息失真的現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日益完善、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在充分肯定財務行業方麵取得矚目成績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存在財務人員造假行為的問題。盡管一切虛假不實的財務信息都出自於財務人員之手,但就財務人員在造假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而言,大致可以分為:主動造假和被動造假兩大類。以下就這兩類財務人員的職業行為展開分析:
(一)少數主動造假的財務人員嚴重缺乏職業道德,無視財務法律、法規的約束,為滿足一己私欲,故意偽造、變造、隱匿、損毀財務資料,搞亂財務核算程序,利用職務之便監守自盜,貪汙挪用公款,以身試法。比如,某事業單位財務人員許某,在擔任會計兼出納的10年裏,采用各種手段貪汙公款7272萬元,成為當地省份最大的經濟案件,許某也因此被判處死刑。像這樣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雖然隻是少數財務所為,但也著實反映出改革開放後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隊伍中出現了一些職業道德淪喪,走上犯罪道路的從業人員。
(二)一部分被動造假財務從業人員欠缺職業自律,受利益驅使,不能恪守職業準則。突出表現為:
1.膽小怕事,屈從領導。這類財務人員本身是懂得財務職業準則的,但由於膽小怕事,經受不住領導的威脅,不能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處理財務事務,一味地屈從於領導,按照領導的意圖辦事,掩蓋問題,應付社會和國家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比如,某高校財務林某,在學院領導的授意下設立小金庫,為取款方便,將公款存在自己名下,盡管他分文未取,但終因這筆7萬元的公款私存,而被判處貪汙罪5年。在我們為之扼腕的同時,不禁要問,如果當初他能夠堅持原則的話,今天的悲劇是否可以避免呢?
2.見利忘義,同流合汙。雖然這一類財務人員也懂得財務職業規則,但由於抵不住領導允諾的精神和物質獎勵,與領導達成協議,非但答應按照領導的旨意辦事,更充當為其出謀劃策的軍師。提供諸如虛開增值稅發票,偽造進出口單據,肆意變更財務政策等一條龍服務。像這類為迎合領導需要而背棄財務職業準則、為博取造假利益的一個零頭而置國家和人民利益於不顧的財務人員,已成為嚴重危害市場經濟秩序的一個大毒瘤。
二、財務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財務信息失真的原因可以從傳統道德文化,業績和利益驅動,社會相關製度等方麵來分析。
(一)傳統道德文化的遺失
我國傳統文化中,誠信是基本的行為準則,缺乏誠信道德規範的經濟社會,難以保證理性的法律秩序。誠信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確保經濟活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構建市場經濟製度的道德基礎。因此,經濟倫理必須在跟上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中,應把誠信理念的“自律”與法治的“他律”有機結合起來,但是現在傳統道德文化遺失,財務人員職業道德缺失:(1)有些私營企業為了逃稅而少做或不做收入,多列成本費用,以虛減利潤;(2)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為了營造業績、樹立企業形象,多做或提前確認收入,少列成本費用,以虛增利潤,粉飾業績,撈取政治資本或包裝上市圈錢等等;(3)有些企業為了吸引客戶,擴大業務,在開具發票時不遵守財務製度,不嚴格如實反映發生的經濟業務,往往按照采購人員的要求虛開發票,甚至在沒有發生任何業務的情況下也給開具發票。這就出現了大量假票據,財務人員根據這些不真實的原始發票處理財務業務,必然造成財務信息失真,必然導致管理者、投資者等一些信息相關者得不到可靠的信息,進而直接影響他們的決策,影響整個經濟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