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林區人口遷移與區域經濟發展關係
經濟研究
作者:劉進進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持續的人口流動,實現了區域之間的交流和社會經濟的繁榮。本文從神農架林區人口遷移和流動人口區域分布入手,基於“六普”數據分析神農架林區人口遷移流動的特點,並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神農架林區不同鄉鎮的流動人口數量和本地區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最後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探討神農架林區人口遷移對經濟發展的雙麵效應,並據此提出有關優化人口分布、積極推進神農架林區經濟發展及生態保護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神農架林區;人口遷移;經濟發展;生態保護
1 神農架林區人口遷移流動特點分析
1.1 流動人口來源地
從神農架林區流動人口來源地來看,來自重慶、河南省的流動人口所占比重排在前二位,分別為44.70%、16.52%。由於神農架林區西與重慶市巫山縣毗鄰,其河南省的位置也相近,對於流動人口來說有一定的便利條件。從圖中也可以明顯看出,來自重慶市和河南省的流動人口數量明顯多於其他省份。寧夏、天津流向神農架林區的人口相對較少,所占比重都為0.09%。除此之外,遼寧省、吉林省等地區的流動人口也相對較少,所占比重均為0.18%。從遷移距離方麵來看,這些省份相較遠,且大多數屬於北方地區,生活習慣等均與神農架林區有較大差距,遷移相對較少,這也符合遷移流動的一般規律。
1.2 流動人口受教育水平
從神農架林區省內流動人口受教育水平來看,具有初中學曆的流動人口所占比重最大,超過三分之一,達到40.27%,具有小學學曆的流動人口所占比重超過五分之一,達到22.47%,而具有高中曆的流動人口所占比重為19.54%,排在第三。具有研究生學曆的流動人口所占比重最低,僅為0.08%,具有大專以上學曆的比重還不到五分之一。從性別來看,具有高中以下學曆的流動人口中,男性人口少於女性人口,而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學曆的流動人口中,男性人口多於女性人口,多出8.8%,即神農架林區流動人口中男性人口受教育水平高於女性人口。
省際流動方麵,同省內流動一樣,具有初中學曆的流動人口所占比重較大,達到48.54%,具有小學學曆的比重將近三分之一,達到31.35%,而具有高中學曆的流動人口所占比重為11.14%,位居第三。相比於省內,省際流動人口中沒有具有研究生學曆的流動人口,具有大專級以上學曆的流動人口比重僅為7.08%,明顯低於省內流動人口所占比重。
1.3 流動原因
從神農架林區流動人口流動原因來看,省內流動中,務工經商所占比重較大,為35.16%,工作調動和婚姻嫁娶的比重分別為22.10%和11.07%,排在第二、第三位。寄掛戶口的流動人口所占比重最小,僅為0.56%。
同省內流動情況有所不同,省際流動人口中,因為務工經商而流動所占比重最大,超過50%,婚姻嫁娶和隨遷家屬的比重排在第二、三位,分別為16.08%和9.63%。寄掛戶口所占比重最小,還不到1%。
2 人口遷移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效應分析
2.1正麵效應
2.1.1流動人口有利於資本積累,為林區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無論是省內人口遷入還是省際人口遷入,流動人口對神農架林區經濟增長的貢獻都是巨大的。據最小二乘估計法得到的結果可知,神農架林區各鄉鎮的流動人口數量與當地經濟發展存在高度的正相關。作為流入人口大鎮的鬆柏鎮,其財政收入遠遠高於流入人口數量較少的九湖鄉,前者的財政收入約為後者的9.3倍。據對神農架林區計生委統計資料的研究分析發現,從神農架林區整個視角來看,雖然林區人口的遷入量不及遷出量,但流入人口的數量近三年來(2011~2013)一直呈現上升的趨勢,對林區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據神農架林區旅遊委員會的經營情況快報:2010年林區旅遊經濟總收入為75020.7萬元,同比增長36.37%。2011年旅遊經濟總收入同比增長47.21%,基本保持著穩定增長趨勢。此外,流動人口不僅僅是人口本身的流動,同時也帶動了資本的流動,使資本向某一地區集中,形成資本集聚,促進林區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