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成因分析
高教論壇
作者:李冰
【摘要】近三年,大學生的就業競爭達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隨之而來的就業困難群體問題突顯嚴重。針對學生群體與高校、企業三方因素綜合分析各種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類型和成因,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提供可借鑒的基礎和保證。
【關鍵詞】就業困難;就業指導;社會需求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快速發展,招生與就業命運相連這對雙生兒已被提上從國家政府到平民百姓的日常話題。尤其是近三年,大學生的就業競爭達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隨之在高校中出現了這樣一群人——“就業困難群體”。這個群體的大學生由於各種原因而缺乏就業競爭力,無法獲得合適的就業機會。這部分大學生成為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一、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主要類型與成因
(一)大學生自身素質影響就業能力
1.家庭經濟困難影響就業能力
我校為農科院校,大部分學生來自本省墾區、外省較為偏遠的農村或城市裏低收入家庭,特殊的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曆導致他們平時承受的經濟壓力要比一般的同學大,在個人素質上具有質樸的品質但在為人處事上較為木訥。在競聘麵試中,自我表達與可展示才藝的部分能力較低。同時,畢業在即,花費在求職應聘方麵的費用大大增加,麵試著裝、簡曆打印、奔赴各個人力資源和高校參加招聘會的路費及住宿費等等。
2.學習成績差影響就業能力
這部分大學生因為補考、重修科目較多,不能按時畢業、不能獲得學位或勉強畢業獲得學曆學位,但學習成績不好,專業素質較差,在麵對專業技術質量檢測、生物化驗等方麵工作上隻能對單位望而卻步。
3.心理發展不成熟影響就業能力
(1)自卑心理
家庭經濟困難因素在影響就業群體發展上起到了兩個極端的分化,一個是自卑心理的產生:對自身就業條件評價過低,擇業信心不足,麵對好的企業不知從何開始推銷自己,展示自己,常常“望招聘而興歎,望人資而卻步”。
(2)自負心理
家庭經濟困難因素在影響就業群體發展上另一個極端的影響就是自負心理的產生: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後的地區,有的地方很有可能是在幾年或者十幾年才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家裏人和村裏人的殷切期望和口口相傳的優秀評價也使有些學生產生自負心理,這樣的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對自身就業的條件評價過高,不能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擇業目標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
(3)盲從心理
一部分大學生既缺乏對社會的認識,又缺乏對自我的認識,不能客觀地分析社會的需要,因而在就業時產生隨波逐流的盲從心理。他們在求職時,瞻前顧後,人雲亦雲,沒有主見,並沒有根據自身去就業,最終導致錯過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
4.形象因素、性別因素影響就業能力
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比較看重外表形象,把部分可以勝任工作卻因為形象不佳的學生拒之門外。尤其是銷售崗位對形象的要求稍高一些,形象不佳的學生在招聘會上很難找到合適的崗位。還有的用人單位對女生的需求大大少於男生。
(二)高等教育與企業需求脫軌引起的就業困難
1、高等教育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脫軌
目前高等教育普遍追求專業全麵,但是在課程設置上內容單一,專業設置雷同嚴重,缺乏特色性,課程內容重複,又解讀不深,且與社會需求實際脫軌。導致學生在缺乏應有的專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