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微格教學的途徑探究(1 / 2)

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微格教學的途徑探究

教研探索

作者:何澗

【摘要】我國各地區為了響應21世紀素質教育要求,陸續進行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中思想政治作為基礎學科之一,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筆者試圖在新舊課程標準對比的基礎上,針對性地分析國內該學科微格教學的現狀,並提出一係列的合理建議,以使師範生的教學技能更好地得到提升。

【關鍵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微格教學;高中思想政治

一、高中政治新課標特點分析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的不斷改革,高中政治課程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種改變在新舊課程標準中的對比中充分表現出來。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首先通過是對課程指導思想的比較。《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地提出了五大指導理念,我們發現可以得出如下啟示。新《課標》尤其重視課程內容和現實的適應性,倡導的教學方式是以學生為本,其評價機製重發展而非重結果。這都是高中政治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保障。

其次是對課程內容的比較。通過比較我們發現,新《課標》要求的教材比舊《課標》使用教材多出“文化生活”這一板塊,創設了六大選修板塊。在發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國家軟實力的新時期,這些改變印證了新《課標》指導思想中對時代性、實踐性以及開放性的要求;並且需要教師在這過程中,注重某一板塊和其相關選修課程中的有機知識關聯。

再次是對課程目標的比較。新《課標》目標更為豐富。例如在總目標中,新《課標》要求學生“具備即將成人的青年在現代社會中生活應有的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態度”,這是重視“學法”、“以學定教”的表現。同時它又將具體目標分為“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述既語義明晰,又體現高中政治課對培養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自身素質有重大作用。

二、微格教學研究現狀

麵對課程標準的變化,教師必須洞察課標改變所帶來的不同指導意義,改進教學,以教法創新促學法提升。而師範生的微格訓練正是保證教師達到新各項新課程標準的重要一環。

(一)微格教學的基本涵義

微格教學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D.Allen和他的同事A.Eve在教學實踐中對傳統的教學技能培訓方式進行了改造,運用電教手段,係統訓練教師的教學技能。微格教學中的“微”是微型、片段及小步的意思,“格”的意思是:分解、推究、研究;同時“格”還有格式。既強調分解研究,建立標準,也強調綜合應用,整體優化。具體表現在少數學習者組成“微型課堂”(5-10人),使課堂微型化,利用5-10分鍾左右的時間,訓練某一、二種教學技能。概括起來就是訓練課題微型化,技能動作規範化,記錄過程聲像化,觀摩評價及時化。

(二)我國微格教學現狀

我國微格教學的積極現狀,主要表現在師範生微格實訓的實際效果以及對微格教學的態度上。根據調查,在設微格教學中,88%的學生獲得了當老師的體驗,81%更加了解自己,76%認為受到啟發,提高了教學技能,98%的學生大部分情況下都會認真觀看上課時自己的錄像。這些數據都充分說明了,我國微格教學在高等師範院校中的實際效果顯著,大部分師範生對其保持認可的態度。

然而,我國教育事業起步比較慢,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係列的局限。例如,在師範生的微格實訓中,很多的人認為微格教學課時太少,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還有的學生表示隻能偶爾得到微格指導教師的指導,隻有少數學生可以每次進行微格教學時都能得到指導;另外同學之間互評與教師個人點評的評價方式使用較多,而綜合使用各種評價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