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對策
法製天地
作者:王澤宇
【摘要】未成年人是祖國之未來,民族之希望。但近幾年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出高發趨勢,並且呈現出犯罪主體日益低年齡化、犯罪類型多樣化、犯罪組織團夥化、吸毒、殺人現象成倍增長的特點,已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因此加強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成為刑事犯罪研究中的重要一環,本文通過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分析來提出解決的對策,以此來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能,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成因;解決措施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體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實施的犯罪行為。根據我國《刑法》第17條前三款的規定我國未成年犯罪的主體是指已滿14周歲而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一)自身原因
青春期的未成年人身體發育速度加快,並漸趨成熟;獨立意識產生,對成年人的依賴性減弱,情感色彩強烈,易衝動,這種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使他們在適應社會方麵常遇到困惑與不安。若不能及時地加以保護與引導,很容易導致人格、心靈的扭曲。
(二)家庭方麵
1.孩子犯錯家長處理方式不當
由於計劃生育的實施,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長過分的溺愛孩子,養成了任性、自私的壞脾氣等等,這些都會引起一係列錯誤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
2.監護不力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物價越來越高。父母為了給孩子一個美好富裕的生活,或者加班或者外出打工與孩子的相處時間也越來越少。久而久之,孩子在脫離父母的監護下來去自由,在社會上結識一些不良少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特殊家庭的組合
不完整家庭和隔代家庭的出現使未成年人缺乏家庭的關愛,從而導致自卑、自閉、早熟、冷漠、殘酷等社會畸形心理的形成,最終促使未成年人產生報複心理,做出違法行為。
(三)學校方麵
1.傳統教育方式導致學生壓力過大
未成年人處在九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學校為了升學率則采取應試教育而輕素質教育,導致未成年人學習壓力大,從而尋求其他不良泄壓方式。
2.某些教師素質低下,出現體罰等攻擊行為
近幾年來出現了一係列社會所關注的教師打人事件,比如:2010年大興一幼兒園老師對一名四五歲的孩子進行不下十幾次的擰臉(拽耳朵)、踢踹等打罵行為、2013年海南校長性侵女學生的案例。這些案例充分體現出了當前教師行列當中不缺乏素質低下的人,給與孩子不當教育和示範。
(四)社會方麵
1.有關部門監管不力,導致大量違禁品買賣
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加上有關部門的相互推諉以及監督不力,導致了大量的違禁物品在市場上大量銷售。比如盜版的淫穢光碟、淫穢書刊,都為未成年人提供了精神上的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