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智能建築針對建築學專業的設計要求
行業科技
作者:李冰鬆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不斷增強,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成熟,綠色建築和智能建築的建設在我國迎來了高峰期,這些技術的應用也充分展現了我國的綜合實力和科技水平的進步,二者的有機結合形成了綠色智能建築的概念,對於工程設計及施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築學是研究建築及其環境的學科,在工程設計中是“牽頭專業”,對於建築的物理環境、空間布局、形象展示、功能設定、結構形式等起到了決定作用。綠色智能建築對建築學專業從方案製定到施工圖設計同樣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針對河北省本土的綠色智能建築的設計原則、內容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綠色智能建築;建築學專業;建築設計
1 基本概念
1.1智能建築定義
在《智能建築設計標準》(gb/t50314——2000)中對智能建築的定義為:智能建築以建築為平台,兼備信息設施係統、信息化應用係統,建築設備管理係統、公共安全係統等,集結構、係統、服務、管理及其優化組合為一體,向人們提供一個安全、高效、便捷、節能、環保、健康的建築環境。這是人們在對國內外很多公認的智能建築分析和研究後建立起來的共同的概念。智能化建築是建築技術、控製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的綜合應用產物,包括建築設備自動化係統(bas)、通信網絡係統(cns)、辦公自動化係統(oas)、綜合布線係統(gcs)以及係統集成(s1)。
1.2綠色建築定義
國家標準《綠色建築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第2.0.1條,將綠色建築(green building)定義為:在建築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汙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
1.3建築學專業定義
建築學專業,從廣義上來說,是研究建築及其環境的學科。在通常情況下,以及按其作為外來語所對應的詞語(由歐洲至日本再至中國)的本義,它更多的是指與建築設計和建造相關的藝術和技術的綜合。因此,建築學是一門橫跨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的學科。
2 研究背景
2.1綠色建築
21世紀人類共同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對於城市建築來說必須由傳統高消耗型發展模式轉向高效綠色型發展模式,綠色建築正是實施這一轉變的必由之路,是當今世界建築發展的必然趨勢。2006年由建設部與質檢總局聯合發布的《綠色建築評價標準》是我國第一部從住宅和公共建築全壽命周期出發,多目標、多層次對綠色建築進行綜合性評價的推薦性國家標準。該標準提出了綠色建築“四節一環保”的概念,並將我國綠色建築由低到高劃分為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三個等級。2012年5月6日,財政部和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築發展的實施意見》,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我國未來綠色建築的發展目標,明確到2020年,我國綠色建築占新建建築比重超過30%。綠色建築要求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並實現保護環境目的。
2.2智能建築
20世紀80年代,人類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變革,知識經濟、可持續發展引起了人們極大關注,信息資源成為社會的主要資源,數字化技術快速成熟,大大提高了社會效率,智能建築應運而生。目前“數字化城市”已在很多城市進行了實踐,有人甚至提出了、“數字化地球”。世界上第一棟智能化建築在1981年產生於美國,我國第一座智能建築產生於上世紀90年代,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據預測,本世紀將有一半以上的智能化建築在中國建成。
隨著互聯網、自動化技術發展日新月異,IT技術、以太網已經進入建築,將建築帶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同時人類對生活與工作環境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建築物的功能與相應的標準也逐步提升,智能建築做為現代核心技術的載體,也是各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的具體體現之一。
2.3發展趨勢
綠色建築和智能建築的概念都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也是人類智慧、社會生產力進步的必然產物,二者的有機結合是實現人類更高理想的必然趨勢。承載著高新技術的智能建築給人類帶來安全、舒適、高效環境的關鍵是要綜合運用現代科技,進一步規範化、標準化、集約化的建設與設計,既要合理利用現狀資源,又不破環自然環境,向綠色建築方向發展,才能夠實現智能建築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我們把融合了綠色建築和智能建築技術的建築稱為“綠色智能建築”。
3 綠色智能建築的基本要求
3.1區位要求
綠色智能化建築要求周邊的公共服務設施、市政設施、安全設施齊全,同時滿足建築良好的物理環境。
3.2規模要求
綠色智能化建設有很強的針對性,各個行業要求不同,但應有一定的規模效益,一般是20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築才會更好的體現經濟、適用原則,更能夠發揮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