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嘞,”卷煙8號替換下卷煙7號,“老師您侃了半天甲蟲族多麼多麼牛逼,現在開始扒扒它們的弱點好唄?它們有沒有啥便於咱們利用的劣勢、命門、死穴啥的?”
“不多。”韋斯特冷酷的電子合成音聽得W心裏冰冰涼:“它們好歹也是Hela時代的超級生物,應對惡劣環境的能力比大名鼎鼎的水熊蟲還強。根據計算機建模分析的結果,我們初步認定甲蟲族可適應如下極端條件:-273℃~150℃溫度範圍;6000個標準大氣壓(6倍於萬米深海);百萬分之一毫米汞柱的近真空環境;60萬倫琴放射線;PH值1~13的酸堿度;等等等等。單純比較數據,你可能覺得甲蟲族並不比水熊蟲強多少,但水熊蟲必須讓身體脫水、進入假死似的‘隱生狀態(cryptobiosis)’才能挺過上述極端環境,甲蟲族卻是在上述環境中還能活蹦亂跳。暫時不清楚甲蟲族為何如此逆天,我會盡快成立課題組進行研究。
“剛說完了‘硬件’,現在聊聊‘軟件’。我也不打算兜圈子了,明說吧:甲蟲族在戰鬥中的反應比CRAB快得多,因為它們不管看什麼東西都是‘慢鏡頭’,這一點與許多昆蟲類似。
“要理解這一點,有必要先了解一個概念:時間。到底什麼是時間?不知道,沒人知道。時間就像一個千麵美人,從一千個角度看就有一千種美感。不過不要緊,我們在此隻需選擇其中一個角度來看就好。簡單來說,‘時間’是主體對外界變化的一種主觀感受,不同的主體感知到的時間是不盡相同的;一般而言,體型越小、新陳代謝速率越高的動物,其主觀時間就越慢。動物學上經常用一個叫‘閃光融合臨界頻率’簡稱‘閃頻值’的數值來測量動物的時間感,個中道理與看電影類似—— 電影的實質,其實就是一張一張連續放映的幻燈片;當放映的速度足夠快、每秒放映的幻燈片超過一定數量,肉眼就會因視覺暫留而看到會動的圖像。閃頻值差不多就是這個道理,隻不過是用閃爍的光源取代了幻燈片;光源的閃爍達到一定速度,動物就隻能看到一個穩定、持續的光源,而無法察覺其閃爍,這個‘閃爍速度’就是這種動物的閃頻值。
“方法有了,接下來就是測量各種不同動物的閃頻值了。不同物種的閃頻值差別極大,例如蒼蠅感知閃光的速度就要比我們快四倍。即使在同一個物種內部,閃頻值也各有不同:CRAB和人類的閃頻值隨年齡變化,兒童的閃頻值高於成年人,成年人又高於老人,這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何熊孩子的時間總比大人過得慢、人變老以後為何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別扯遠!”W生怕韋斯特又跑題:“說蟲子,別說人。”
“好吧,繼續說甲蟲族。”韋斯特說道:“時間感對動物的生存很重要,在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鬥爭中往往事關生死。閃頻值高的動物能以更高的頻率把新信息傳送到大腦,這讓它們反應更快、動作更敏捷、在戰鬥中更具優勢。不過,敏銳的眼睛隻是一方麵,動物的大腦也必須能以同樣高的速率處理眼睛獲取的這些信息,不然就是浪費。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較大腦在單位時間內所能處理的信息量,棱皮龜是CRAB(和人類,下同)的0.37倍,貓是CRAB的1.4倍,狗是CRAB的2.0倍,獼猴是CRAB的2.4倍,蒼蠅甚至是CRAB的6.8倍。貓、狗、獼猴、蒼蠅眼中的世界都比我們看到的要慢;我們看不見電影和電視的閃爍,但它們行。你是不是感覺有些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