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反常(二)(1 / 3)

難道自己的記憶記錯了,或者因為長時間鑒定讓自己的記憶力衰退了。

許柯微微搖搖頭,繼續查看其他的吧,證還沒有查看完。

另一種就比較難鑒定了,因為選用的材料也是高嶺土,但采用與古代相近的工藝對胎料進行加工,製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質,經過精心配製,燒成後無論從硬度、胎色還是疏密度都與唐代三彩接近,區別開來有一定難度。所以許柯避開了這個,直接去鑒定工藝。

反正隻要是假的肯定會露出馬腳的。

還不如直接鑒定下去。

第四個是工藝。

一般作假的都是采用與唐代相類似的模製按坯工藝製作,但組合後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器皿都顯得笨拙,比例不協調,線條生硬。還有的過於精雕細做,畫蛇添足,讓人感覺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韻。

還有一點通常情況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沒有衣物遮住的皮膚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臉部、頸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繪。頭、眉毛、眼睛、胡須、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麵頰用朱紅。人物的五官、須眉描繪的細致入微。這些彩繪曆經千年顏色已經變淡變薄,且滲入胎體。仿製品的彩繪顏色鮮豔清晰,看上去比較浮,勾畫的線條不幹淨利落,人物表情顯得呆滯,所用筆法描繪的往往不到位,與真品有一定的差別。

這些特點都成了許柯鑒定的有力著手點。

不過一一排查特征的許柯很快現不對勁的地方,眉頭不禁緊皺了起來。

這個仕女的身體表麵太光滑了,光滑的讓人以為是天然形成的。

一般唐三彩都不會這麼光滑的,許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這是因為人物多為分段製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然後裝模的時候收音還會留在上麵,即使施釉也會有印痕。

可是眼前的這個唐三彩為什麼沒有呢?

難道是因為釉色太過濃煙掩蓋了上麵的指痕?

不應該啊?

許柯為了更好的確定一下,再次拿起放大鏡仔細的觀察唐三彩表麵的釉色。並不是太厚,也沒有印痕。

假的?

許柯收起放大鏡的時候,眉頭緊皺了起來。

很多證據都證明是真的,可現在突然出現了一個疑點,而且這個疑點隻是疑點,並不完全證明是假的,因為古代的人的技藝不是現代人能猜想的絕對是媲美天工。

或許是古代的工人故意去除了這些印記。

許柯懷著疑問,繼續查看,不過卻沒有現任何疑問,正當他準備放下手中的唐三彩的時候突然想到了自己沒在意的特征。

沒有腐蝕斑塊?

原因為這件唐三彩太完美了讓許柯以至於忘記了這個特征。現在想起來確實有人讓人值得懷疑。

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麵還有一種特殊的腐蝕形式也是高仿唐三彩目前無法仿造的。那就是光潤的釉表極薄的一層釉水被腐蝕了,留下粗糙的釉麵,形成大小不一的腐蝕斑塊。它們出現在釉麵上會有一個清晰的展過程,這一過程就是從無到有,由淺到深,再由深到淺。唐三彩出土後腐蝕不再展,過程停在了釉麵上。腐蝕出現時,開始是釉麵上出現隱約可見的微孔。微孔剛出現時可以是幾個也可以是幾十個、上百上千個,剛出現時太渺小還不足以改變其釉麵的光澤和顏色,乍看上去釉麵正常,不用放大鏡觀察也可看清;隨著微孔的增多增大,其釉麵的顏色慢慢變成淺褐色;隨著腐蝕的日趨嚴重,腐蝕麵積逐漸增大,就出現了粗糙的斑塊,用手摸之有刺手感,用指甲輕輕一劃可劃出痕跡……

腐蝕斑塊是所有唐三彩中極不容易現卻很特別的痕跡。因為唐三彩埋在地下被腐蝕的,唐三彩最早現時19o4年,也就是這些陪葬品在地上至少埋了上千年。保存在好也不可能沒有腐蝕斑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