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快樂的嗎?
卷首語
作者:馬尚龍
緣起知性。通常知性者以自己的知性為榮,有知識有文化有修養有精神追求,關鍵在於有思考,善於思考。思考才是快樂,甚至就是幸福。
知性者帶著思考到了南方某一個旅遊熱地,有一處景點很特別,長壽村。遊者當然有興趣。其實也就是一個村口,坐了一二十個閑適的老人,皆是八九十歲的高壽,衣著樸素,神情簡約。遊者身臨其境,很快有了對長壽者的感受:溪水淙淙,山風習習,陽光煦煦,有溫有飽,無憂無慮,桃花源一般的清淨,這就是長壽和幸福的要訣,並且又有人把長壽村上升為人文景觀——因為欣賞的就是一群老人。
有年少者突然問,老人們每天都在村口閑坐?導遊不無得意地回答,是啊,他們在村口至少坐了二十年了。年少者開始對這一道人文景觀做人文思考,他們是長壽者,但是不能說是幸福者,幸福不僅要有物質富足,還要有思考的天空。有人反問年少者,你怎麼知道他們不思考?年少者借用導遊的話回擊,他們無憂無慮,幾乎與世隔絕,用不著思考人生,用不著思考社會,他們是安逸的,卻不是幸福的。幸福是一種有文化內涵的境界。
眾人不同意年少者的“謬論”,覺得年少者是在炫耀自己的文化人身份,把幸福當做文化人的附屬品,把快樂當做知識分子的甜品,好像沒文化的人就不會思考一樣;思考不僅屬於文化人,也屬於沒文化的人,無憂無慮的人也在思考。
年少者繼續反詰,你們覺得思考是快樂的嗎?他搬出來了羅丹的那一尊雕塑“思想者”,拳頭撐著額頭,一副痛苦的表情,如果將“思想者”請到長壽村的村口,而且讓他活過來,一定會與老人們的表情迥異。
思考到底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年少者侃侃道來,一個人有思考的能力思考的空間,是快樂的,有一家德國書店的中文譯名叫做“思考樂”,很能說明思考就是一種人生的樂趣,但是一旦陷入思考,就會想到正義公平人性權利環保道德,就會想到社會問題個人問題,就會陷入探索的迷茫和努力的式微,就會痛苦——思考本身是痛苦的,不思考才無憂無慮,否則就無法解釋“戇大有戇福”的俗語。
這是一個接近於饒舌的語言遊戲。並沒有對長壽者的生活方式有任何不敬和不遜,但是一個知性者和一個非知性者對生活的思考肯定是有落差的,一個整天在棋牌室嬉戲的人和一個午後陽光下讀書的人,總是會顯出人文境界的高低。
思考是痛苦的,但是這種痛苦何嚐不是思考的快樂?猶如咖啡是苦的,但是喝咖啡就是為了這麼一種苦味。若失去了思考這麼一種痛苦式的快樂,又何為知性?況且,也確實經常這樣,經過綿延痛苦的思考,或者沉思,或者麵壁,或者發呆,獲得了答案,那才是找到了思考的終端——思考是快樂的。這一種快樂,會產生新的思考的願望,也會產生新的思考的痛苦……況且許多思考常常是無解的甚至是無助的,但是這一點也不削弱思考的樂趣。
不管是處於什麼生活環境,隻要是一個知性者,除了有品位的生活,除了有修養的情趣,思考就是生活的必要元素。
有這麼一個人,要說文化水平不很高,但是一點不妨礙他作為一個知性者的存在。他一直在思考如何體現自己的價值,為了體現價值,他付出了力氣,付出了錢,付出了長年累月的時間,這都是苦的,但是他以此為樂。他思考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