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橋梁設計師的夢想與愛情
伊人故事
作者:籽言
為來上海 隻身闖入省交通廳
潘春華1969年出生於哈爾濱,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直都是老師眼裏的“好學生”。從小,她就喜歡唐詩宋詞和各類文選,也精通數理化,各科均不落後,齊步向前。
不過,她卻並不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她覺得,在學校讀書,除了自身無法改變的條件——天資外,最重要的還是基本功,要弄清楚每一堂課的內容。和別的同學不一樣的是,她總是抱著一種“懷疑”態度去學習知識,尤其是物理定律,她總是要自己通過各種解析,各種實驗方方麵麵進行論證後,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而她一旦接受了新知識,就會舉一反三,深刻地理解。
進入高三後,身邊的同學都在考慮填報什麼誌願。而在潘春華幼小的心靈裏,早已經確定了自己的方向。愛讀詩詞的她,有一回讀到了毛主席的《水調歌頭·遊泳》,讀著讀著,便被其中的一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深深吸引。這句富有詩意的詞句,讓“造橋”這個理想的種子悄悄在潘春華的心中萌芽。從那時起,潘春華便開始留心身邊的橋,她漸漸發現,多建一座橋,人們就會少走一些路,幾乎每一座橋的背後,都蘊藏著一個精彩的故事。可以說,一座橋就是一個故事,一座橋就是一段曆史。於是,在填報高考誌願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同濟大學的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
經過不懈努力,潘春華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從哈爾濱考到了上海,進入了同濟大學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橋梁專業常被稱為“設計之王”,因為橋梁設計是一項十分綜合的設計,不僅橋的外觀,還包括橋的結構、鋼結構、混凝土結構,甚至地質、水文和氣象的協調,都是這個專業必須要掌握的知識。
進了大學後,潘春華明白,除了課堂裏的知識,很多時候需要自己去主動“充電”。隻要一有空閑,潘春華就會埋頭讀書,雖說並不是讀了書就能立刻學會設計,但通過讀書,通過融會貫通,潘春華覺得心裏有了些把握。畢竟,設計是需要傾注工匠靈魂的工作,有了沉澱,才能設計出好的作品。
四年的大學生活,讓潘春華對上海有了深厚的感情。隻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上海還沒有出台很多人才引進政策,工作單位一般很少會接收外地生源,尤其哈爾濱當時屬於邊緣省份,按照國家政策,潘春華必須回到戶籍地的省份工作。
為了能留在自己喜歡的城市,潘春華決定找哈爾濱當地的省交通廳領導開證明,準予自己留在上海。想到就做,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她,獨自一人來到了哈爾濱交通廳的門口。結果可想而知,還沒有進門,就被門口的保安攔了下來。
麵對保安的詢問,潘春華耐心地將自己此行的目的,自己的理想原原本本訴說了一遍。一聽是來自上海的大學生,保安不由肅然起敬,同時也被她追求理想的執著感動了,便網開一麵,讓潘春華進入了交通廳。
來到領導辦公室,潘春華壯著膽子,一股腦兒地把自己的想法對領導說了出來。等到全部說完,潘春華反倒開始有些緊張了,自己這麼冒昧,領導會不會覺得自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呀。讓潘春華沒想到的是,聽完她的闡述,那位領導和藹地說:“家鄉非常需要你這樣的人才。如果你還沒有找到對口的單位,我幫你找合適的單位。”領導一番懇切的話語,讓潘春華無法拒絕,也無比感動。
不久後,這位素不相識的領導真的為潘春華找了一份對口的工作——在哈爾濱市政設計院,擔任橋梁設計師。每每回想起這次找工作的經曆,潘春華內心都很感謝這位領導,能給自己這樣一個機會。同時,這件事情也讓她堅信,機會不是等來的,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設計橋梁 有幾個女人扛得起
剛到哈爾濱市政設計院時,潘春華既沒有工作經驗,又沒有社會實踐基礎。於是,她一邊拚命工作,一邊努力學習。隻要一有不懂,她就一個勁兒地問有經驗的同事;隻要遇到別的同事在討論專業問題,她就見縫插針地湊過去聽。沒多久,一些簡單的設計她就能上手了。
1992年,潘春華接到了人生的第一個設計任務,是哈爾濱市一座立交橋的橋墩設計。當時,哈爾濱市政設計院的審圖力量比較薄弱,設計院特意請來了一位老教授,專門負責審閱設計師的圖紙和數據。
完成初步設計後,潘春華信心滿滿地將圖紙和計算數據送到了這位老教授手中。不料,老教授仔細審閱後,皺著眉頭指出數據有誤。潘春華聽了,有些不以為然:“我的計算數據應該不會有問題。”
老教授疑惑地看著她,“為什麼你那麼肯定沒有問題?”潘春華信心十足地說:“我用的是現在大家都在使用的設計軟件,如果軟件是正確的,我又能保證自己輸入的數據是準確的,那麼結果就應該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