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彩旗飄揚在弄堂裏(1 / 1)

彩旗飄揚在弄堂裏

七晴六雨

在上海人的眼裏,陽台是用來看風景的,曬台是用來晾衣服的。對大多數上海人來說,當年陽台上的風景離他們十分遙遠,那隻是居住在公寓大樓或者洋房別墅裏的人的權利,而曬台上能瞭望到的景色十分有限,基本也就是晾曬衣服被褥的功能。有位住在曹陽新村的仁兄說他們家是有陽台的,大陽台,幾十米長。此位仁兄搞錯了,那不是陽台,隻是老式公房的走廊,每家每戶的門都開在走廊的同一邊。由於居住條件所限,那條長長的走廊同時也肩負起了曬台的職責,上麵密密麻麻晾滿了衣服被單之類的,穿行在這樣的走廊裏,需要相當的技巧。小小的走廊能晾多少東西,所以一旦天晴出太陽,下麵的空地全部派上用場,在樹與樹之間拉尼龍繩,或者和對麵房屋的梁柱拉對角線,洋洋灑灑,色彩繽紛,無所不有,蔚為壯觀。一樓的人家也有便利之處,把家裏的竹榻躺椅甚至汰衣裳搓板都搬出來,在上麵晾曬被褥,充分享受陽光的溫暖。這幾乎就是上海大部分弄堂的特色。那時候是沒有“尿不濕”的,生了小孩,都是用舊被單撕成條子,縫在一起當尿布。小毛頭,一天的尿布消耗量很大,縫在一起層層疊疊的尿布又不容易幹,一竹竿挑出來就是幾十條。上海人是很有點自嘲精神的,把這種隨風飄蕩的尿布稱之為“撐萬國旗”。哪家撐萬國旗了,哪家必定是新添了家庭成員。

像這張照片所顯示的場景,你都很難說清這是哪一類的建築。看那種雜亂無章的景象,很有點棚戶區的味道;但看那高大寬敞的門洞,又分明是有些份量和檔次的樓房;但再看看那些公用的水龍頭,分明還是棚戶區。上海開埠以來,西風東漸,五方雜處,世界上你能說得出來的建築風格,在上海幾乎都能找到摹本,卻又別具一格,自成體係,這就是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