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聞學子“走基層”的意義與價值(1 / 2)

新聞學子“走基層”的意義與價值

專題:“走轉改”研究

作者:魏占興

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一年多來,在取得了一大批可喜成果的同時,其長效機製問題也被提上了日程。如何使“走轉改”成為新聞報道的常態和新聞人的習慣?如何使群眾路線成為媒體人一以貫之的新聞報道理念?

習慣,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不易改變的言行習性或傾向。習慣一旦養成,人們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按其慣有的言行模式行事。隻有新聞從業者養成了良好的職業習慣,“走基層”才不會是一時的姿態和行動。因此,要使“走基層”成為媒體新聞工作的常態,除了新聞戰線的努力之外,我們更應該從新聞學子這些準媒體人抓起。

早在2011年初,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就積極配合新聞戰線的“新春走基層”活動,率先在全國新聞院校的新聞學子中開展蘭州大學學子“新春采風萬裏行”活動。

與“新春采風萬裏行”活動相呼應的是每年暑期由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發起,國內多所重點大學相關專業學生參與的新聞學子“重走中國西北角”基層采訪活動。兩個“走基層”活動互為補充,實現了新聞學子“學”與“用”的無縫對接。

在新聞學子中廣泛開展“走基層”活動,其意義和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弄清“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深入理解新聞工作的本質

基層是新聞工作的坐標。新聞事業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走轉改”的精神實質,與新聞從業者的職業信念是一脈相承的,服務於基層民眾是新聞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強調新聞報道的“三貼近”原則、強調“以人為本”的信息傳播理念、強調新聞媒體“社會瞭望者”的角色,而如何學以致用,做到理論聯係實際,一直是新聞傳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更好地理解這些理論,必須通過具體的新聞實踐,通過在新聞學子中廣泛開展“走基層”活動,有計劃地組織學子們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真正做到與人民心相係、情相連,自覺地當好人民忠實的耳目喉舌。

通過“走基層”活動,學子們可以拉近與基層的距離,增進與群眾的感情。城鄉的巨大變化,民間的人情冷暖,可以給學子帶來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淨化,從而使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轉變,憂患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和大局意識也會得到逐步提升。在直麵中國社會轉型期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的過程中,深入思考作為一個媒體人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可以培養這些準媒體人的人文關懷精神,同時加深其對新聞從業者基本準則的理解。

穆青同誌曾經提到,“要當好一個稱職的記者,我們的目光和筆觸時刻也不能離開人民”。①這句話,可以說是對“走基層”活動最好的注解。

其次,鍛煉“新聞耳”、“新聞鼻”、“新聞眼”、“新聞口”,夯實新聞采訪基本功

所謂的“新聞耳”、“新聞鼻”、“新聞眼”,指的就是新聞工作者迅速、準確判斷新聞價值的能力,它是一個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即新聞敏感。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柴靜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采訪經驗:“進入新聞現場,覺得新鮮的信息就像從頭上澆下的一盆水,你覺得眼睛、鼻子、耳朵裏到處都是。”②這是一個成熟的媒體人對於新聞的強烈的感覺。那麼,作為準新聞人的新聞學子們,如何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麵前敏銳地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練就對新聞的敏銳嗅覺呢?這就需要學子們深入基層,在日常的采訪中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