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往事(1 / 2)

朱慧拉著我走到了沙發上,坐了下來,理了一下思緒,就和我述說她的故事了。

在很小時候,她父母便到著她來到這個城市打工,第一份工作是買菜,剛開始是在小區門口賣的,每天三四點就要起來去批發市場進貨,所以朱慧小時候都是自己做早飯吃的,當然吃的都是泡飯和榨菜。

剛才是生意還不錯,畢竟不像在菜場裏麵的攤位,需要交管理費,所以價格就比較便宜。漸漸的,在小區門口賣菜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已經嚴重影響到菜場裏麵的生意,所以市場管理員聯合城管打擊了幾次。

在幾次打擊中,朱慧父母的電動三輪車也被沒收了,不過名以食為天,所以他們咬了咬牙,直接在菜場裏麵租了一個攤位,雖然租金不低,但還是有的賺的,而且經過聯合打擊之後,小區門口已經沒有小攤小販了,菜場的生意自然好了很多。

做了幾年之後,朱慧也開始上初中了,她父母覺得買菜太累,每天起早摸黑的,所以就開始嚐試賣服裝,在服裝市場租了一間攤位,剛開始的時候生意並不好,畢竟從買菜改為賣服裝,有很多行業壁壘,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隔行如隔山。

好在她父母還算有生意頭腦,發現自己進的貨賣不出去,幹脆就低價虧本銷售,又去廣東深圳等地批發了一些比較流行的服飾,特別是一些標有韓國字樣的服裝,借著韓流也小賺了一筆,之後生意就漸漸的走上了軌道。

賣服裝雖然不像賣菜需要起早摸黑的,但是也很辛苦,特別是去廣東深圳等地批發的時候,都是自己大包小包的背回來的,雖然可以發快遞,但畢竟也是一筆開銷。

行業的轉變,對於朱慧來說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唯一不同的是早上不用自己做早飯了,至少可以多睡半小時,要知道初中的時候正是發育的時候,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和營養,當然早飯依然是泡飯,隻不過榨菜變成了昨晚的剩菜而已。

聽到這裏,我也挺同情朱慧的,以前在學校看到她穿的挺光鮮亮麗的,想不到背後還有這樣的故事。

至於學校開家長會,基本都是缺席的,並不是她父母不知道,而是實在是沒時間來,所以以前在學校老師都看不起她,說她“沒家教”“外地人就是這樣”一類的話,對此朱慧也表現的比較叛逆,上課講話,不做作業。

其實本地人也好,外地人也好,不都是中國人麼?有很多所謂的本地人隻不過比別人早來了幾十年而已,就好比朱慧,現在也是本地戶口了,以後生的小孩也是本地人,難道就要瞧不起哪些來外人員?我最鄙視這種人了。

等到了初三的時候,朱慧也發育的差不多了,而且家裏是賣服裝的,再加上沒太多時間洗衣服,所以就經常穿新衣服了,而且這些衣服大部分都是韓版的,這也導致給人的影響不太好,畢竟作為一個學生,應該是每天穿著校服悶頭學習才是,哪有像朱慧這樣的。

所以放學後經常會被小混混頂上,畢竟別的學生穿的比較樸素,而朱慧穿的比較時尚,所以在小混混眼裏這朱慧就顯得比一般的學生要養眼,而且這樣穿著的學生一般也不會像是個好學生。

而她父母卻在這個時候被人騙了,因為長期進貨,所以和廠家關係也比較熟了,進貨的時候,基本都是直接打款,但是這次打完款之後,對方一直都沒發貨,電話也聯係不上了,後來去看了才之後那家服裝廠倒閉了。

在深圳,像這種服裝加工廠才多如牛毛,三天兩頭的就會倒閉幾家,當然也會新開幾家,隻能說她的父母運氣不好。為了避免出現斷貨現象,隻能借錢去別的地方進貨,所以也沒心思管朱慧的學業了,可能在他們眼裏,女孩子隻要初中畢業就可以了,畢竟她父母做生意也沒多高的學曆。

原本朱慧也不想讀高中了,但是又不想這麼早就去工作,如果不讀書了,那麼就要幫她父母賣服裝,所以最終還是選擇的上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