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武生(2 / 3)

趙秀才一說,劉鈞才想起自己如今身份還是個武生。

一般的生員專指府州縣學的生員,也就是儒學的學生,明代是科舉加學校製度,府州縣學是官學,並不是人人可以讀的,必須得考中了秀才後才能進學,而且縣州府學之間也不是上下級,秀才們不須從縣學讀到州學再到府學,他們不是上下而是平行,一般來說,秀才們進學後,除了中舉和入貢外,一般並不會畢業,而是在官學裏掛名一輩子。

當然,秀才也不是終身的,他們還得參加學校的月考季考,還有學政主持歲考。尤其是歲考,考試結果分為六等,如果秀才考了個六等,那就將被剝奪秀才功名衣巾。

劉鈞的老爹劉修是個老秀才,而且還是個食廩秀才,每月還能領六鬥米,不過他平時也就是在學校掛個名,隻有當月考季考歲考的時候才會回學校參加考試,平時並不用呆在學校裏,可以有自己的工作。

而劉鈞這個武生,則是武學裏的學生,叫武生,但並不是武秀才。因為有明一代,雖有武舉,但開科時間不固定,且向來隻有鄉試和會試,因此有武舉人和武進士,卻沒有武秀才武童生。甚至大明朝在崇禎四年以前還從不曾有過殿試,沒有武狀元,直到崇禎四年才開了殿試,點選了武狀元。

不過朝廷大辦儒學之際,也在南北兩京和各地衛所建立了武學,以招收那些年輕的武官和那些世襲武官的年輕應襲子弟入學。

武學的武生擁有參加武科舉科試的資格,武舉科試,和文舉科試一樣,都是鄉試的一個資格考試。

大明不論是文生員還是武生員數量都十分龐大,但每年的鄉試的參加名額都是有限製的,文舉各省鄉試的參考生員名額大約有四到五千,而武舉各省鄉試參考武生名額隻有千餘左右。

可大明朝此時全國的秀才數量已經達到了六十餘萬的海量數字,因此就得要在鄉試前舉行一場科試定資格名額。隻有前一二等和第三等的前五名,才能參加當年的鄉試。

六十萬秀才中最後大約隻有兩萬左右有資格參加鄉試,去爭奪大約兩千個左右的舉人名額,最後的會試中,大約四五千左右的舉人,去爭奪三百個進士名額,然後三百個進士再爭奪十幾個的庶吉士名額。

武科試的錄取率稍高些,可同樣是百裏挑一。

劉鈞現在就是黃州衛武學的一名武生,而今年就是鄉試之年,明年是會試之年,今年的科試馬上就要開始了,趙秀才便以為劉軍這個時候從府城回來,是要來靜心準備的。

劉鈞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實際上他雖然繼承了劉鈞的不少記憶,可也隻是部份記憶而已,而且他現在還有些暈頭轉向的,讓他去參加明朝的科舉,哪怕是武舉,這也有些太過扯淡了。而據他得到的記憶,明代的武舉,其實也還是以考文為主,甚至武舉會試還有特別規定,先考策論,如果成績不合格,甚至都沒資格下場考弓馬。

讓他去考古代的什麼行軍布陣,旗號鼓令,各種兵書戰策,那真是為難死他了。幸好,劉家的家境還算不錯,起碼不是一睜眼醒來,發現自己家徒四壁,連隔夜糧都沒有的赤貧百姓家中。

武生,雖不是秀才,那也是有生員衣巾,和秀才享受同等待遇,可以見官不跪,還能優免本戶二丁差役的特權的。

“哥哥,吃飯了。”寶兒站在大門口,遠遠的喊道。

丫環叫少主人哥哥,劉鈞也是醉了。

一開始,他還以為這丫頭是他妹妹呢。

不過整合了劉鈞的記憶後他才知道,原來明朝本來是不允許普通平民擁有奴隸的,就跟早先不允許普通百姓穿靴子,不允許商人穿絲綢一樣。不過漸漸的,就變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