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係統的管理
科技研究
作者:張信春
摘 要:本文通過預警信息係統組成、預警評價指標體係係統建立、預測評價係統形成、預警係統的實現四個方麵簡要闡述預警係統的管理,根據工作實際對組成、建立範圍明確界定,有利於預警工作開展。
關鍵詞:預警係統;組成;建立;形成;實現
建立預警係統需要遵循以準確、客觀的統計資料為基礎,以國家的法律法規鄉以係統實用性與可操作性為出發點,兼顧硬件係統建設與軟件係統結合的原則。
一、預警信息係統組成
事故預警的主要依據是與事故有關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管理的原始信息。預警信息係統完成將原始信息向征兆信息轉換的功能。原始信息包括曆史信息、現實和實時信息,同時包括國內外相關的事故信息。
預警信息係統主要由信息網、中央處理係統和信息判斷係統組成,三個係統有機地結合完成預警信息係統以下的活動: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辨偽。完成以上活動就是預警信息係統建立過程。
二、預警評價指標體係係統建立
建立預警評價指標體係目的是使信息定量化、條理化和可操作化。
(1)建立預警評價指標的原則
所謂預警評價指標就是指能敏感地反映危險狀態及存在問題的指標。建立預警評價指標、製定評價指標標準是預警係統開展識別、診斷、預控等活動的前提,是預警管理活動中的關鍵環節之一。
(2)預警評價指標包括: 人的安全可靠性指標、生產過程的環境安全性指標、安全管理有效性的指標、機(物)的安全可靠性指標。
(3)預警值確定
預警值確定原則上既要防止誤報又要避免漏報,若采用指標預警,一般可根據具體規程設定報警值,或者根據具體實際情況,確定適宜的報警值;若為綜合預警,一般根據經驗和理論來確定預警閾值(即綜合指標臨界值)。如綜合指標值接近或達到這個閾值時,就意味著將有事故出現,可以將此時的綜合預警指標值確定為報警值。
三.預測評價係統形成
(1)評價對象
從安全係統原理的角度出發,事故是由物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環境的不良狀態以及管理缺陷等方麵的因素造成的。因此,預警係統中評價對象是導致事故發生的人、機、環、管等方麵的因素。從事故的發展規律來看,評價對象亦是生產過程中“外部環境不良”和“內部管理不善”等方麵因素的綜合。這些因素構建了整個預警的信號係統。
(2)預警係統信號輸出及級別
對評價對象經過監測、識別、診斷、預測等活動過程後,預警係統需要對整個生產活動的安全狀況做出評估,即預警係統信號輸出和預警級別的給出。它是預警活動主要成果之一。預警信號一般采用國際通用的顏色表示不同的安全狀況,按照事故的嚴重性和緊急程度,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紅色,分別代表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四種級別(Ⅳ、Ⅲ、U、I級)。四級預警如下:
1級預警,表示安全狀況特別嚴重,紅色表示。
Ⅱ級預警,表示受到事故的嚴重威脅,用橙色表示。
Ⅲ級預警,表示處於事故的上升階段,用黃色表示。
Ⅳ級預警,表示生產活動處於正常生產狀態,用藍色表示。
四、預警係統的實現
完善的預警係統為實現事故預警提供了物質基礎,預警係統通過預警分析和預控對策實現對事故的預警和控製,預警分析完成監測、識別、診斷與評價功能,而預控對策完成對事故征兆的不良趨勢進行糾錯和治錯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