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從“視唱”到“背唱”
觀點參考
作者:陶濤
【關鍵詞】音樂教學;背唱;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72-02
音樂是一門因重複而呈現價值的藝術。音樂學習的基礎是音樂記憶,但是,隨著視聽設備的普及,我們的記憶能力越來越弱。縱觀現在的音樂課,上至國家級的優質課,下至日常課,教師往往隻教會學生“視唱”,而沒有教會學生“背唱”。平時的音樂課中,教師對學生的歌詞記憶沒有要求,再加之現在音樂教材循環使用,學生不能將書帶回家,完整背唱歌曲就更是難上加難了。雖然學生平時學了很多歌曲,但卻不能完整地背唱一首歌。鑒於此,筆者在日常教學中開展了學生“背唱”的教學。
1.分類記憶,把歌詞描繪的景象與音樂結合起來理解。
音樂教學要向“課堂四十分鍾要質量”。教材中每首歌曲的歌詞,有的似一段散文,有的像一首小詩,平仄有致、韻味十足。如果能夠記憶,長期積累下去會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大有裨益。歌詞是內容、聲韻、節奏、意境四“美”的統一體。因此,在歌曲教學前,有感情地朗誦吟詠歌詞、細致地分析理解歌詞、深刻地體會品味歌詞,一環也不可少。在此基礎上再來學唱歌曲,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把歌詞描繪的景象與音樂結合起來理解,並展開“音樂想象”的翅膀。這種深入淺出的理解,對學生記憶歌詞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幫助學生記憶,筆者將音樂教材中的歌曲進行了梳理,主要是從歌詞的內容來分類,主要包括故事型、直觀型、節奏型、審美型、創意型等。分類之後,筆者再根據不同類型的歌曲,運用講故事、律動、遊戲、簡筆畫、多媒體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這樣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歌詞。
2.聆聽吟唱,把音樂背景和歌詞表達結合起來記憶。
音樂是聽覺藝術,學生主要通過聽覺活動來感受與體驗音樂。因此在教授每首新歌時,筆者總是充分挖掘其“聽”的元素。
音樂背景,彌散記憶。在導入階段,筆者會一直播放歌曲的伴奏音樂,以歌曲伴奏為背景進行師生交談,導入新課。不經意的背景音樂,其實就是有意識的音樂記憶。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利用音樂的彌散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熟悉歌曲的旋律。通常來說,等導入結束,正式欣賞歌曲時,學生們都能聽出剛才的背景音樂就是要學習的歌曲。這樣也讓學生體會到一種“小勝”的喜悅感,為後麵的歌曲學習開了個好頭。
聆聽範唱,目的明確。一首新歌,每一次聆聽,筆者都會提出聆聽的要求——聽什麼?怎麼聽?要求和問題的設置緊緊圍繞音樂元素,層層遞進、層層深入。如:在教唱蘇少版《音樂》五下《我的家在日喀則》時,第一遍聆聽的問題:歌曲的情緒、速度以及風格;第二遍的問題: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反複聽到的是哪一句?第三遍輕聲哼唱後的問題:你已經學會了哪一句?還有哪一句有困難?通過反複聆聽,讓學生充分地感受歌曲中各個音樂元素所表達出的音樂意蘊。這樣的聆聽感受,才能真正地做到將音樂“聽進”心裏,何愁記不住歌詞呢?
心中默唱,效果明顯。對於新歌,學生一般會迫不及待地想跟著唱出聲來,可這樣的話往往學習效率不高,效果也不好。通過一個階段的試驗,我發現:在聆聽時,可讓學生跟著範唱張嘴但不發出聲音地“唱”,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隨時調整自己與範唱之間的誤差並不受他人的影響,還有利於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內心感受”。
歌曲學會之後,怎樣讓學生鞏固熟練歌詞呢?運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分角色唱、分組唱、表演唱、心裏默唱、接口唱、做遊戲唱、邊做手勢邊唱等等,通過不同的演唱方法,可以避免學生產生厭煩感。
3.日積月累,把詞曲同步和課前積累結合起來記憶。
筆者所在的學校有個非常好的教學傳統——每節課正式上課前都有“小預備”,上課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小段時間進行自己學科的“課前積累”。開學初,筆者就在每個班物色了一名能力強、音準較好的“小老師”,每次音樂課前的“課前積累”帶領全班學生複習已經學過的歌曲。運用人的遺忘規律,課前用“滾雪球”的方法幫助學生複習,日積月累,讓所學歌曲“不離口”。在操作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們對於此項活動都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於是我就利用音樂課的時間,將檢查歌曲演唱與招聘“小老師”相結合,這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之後,筆者和“小老師”們逐步改變“積累”的形式、方法。“小老師”們可以起個頭,帶領大家齊唱歌曲;或是點名獨唱、小組唱;或是“小老師”和其他同學對唱、接口唱;或是邊唱邊表演……通過多樣、多變的實踐形式,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歌詞的記憶,而且增強了學生對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