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鄭韓故城戰國會計檔案的發現及其學術價值(1 / 3)

鄭韓故城戰國會計檔案的發現及其學術價值

業務研究

作者:苗向敏

摘要:鄭韓故城出土的墨書牛肋骨,所記內容為物品的名稱及數量,還有物品納入、支出、借貸和貸賦,時代為戰國中期後段,性質屬韓國的官方會計檔案。此發現填補了我國缺少戰國時期會計檔案實物的空白,而且這種以骨為載體的先秦檔案,對研究戰國時期的檔案、經濟、文字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戰國;會計檔案;學術價值

Abstract:Theink-writtenaccountshavebeenexcavatedinZhengandHanstatescity-site.Theseofficialaccountingarchiveswerekeptonbeef-ribsintheWarringStatesPeriodofHanstate,whichrecordednamesandquantityofgoods,relativeloansandinterests.ThediscoveryfillsintheblanksofaccountingrecordsintheWarringStatesPeriod.AndthearchivesoftheearlyQinperiodkeptonbonewithimportantacademicvalue,whichcanprovidephysicalinformationonresearchingthehistoryofarchives,theeconomyandthewritingsoftheWarringStatesPeriod.

Keywords:TheWarringStatesPeriod;Accountingarchives;Academicvalue

鄭韓故城位於河南新鄭市城關附近,雙洎河(古洧水)與黃水河(古溱水)交彙處。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和韓國先後在此建都500餘年,[1]並因此而得名。1998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鄭韓故城東城的倉城東北部,發現一座圓形灰坑(編號H2164),出土帶有墨書文字的牛肋骨39根。[2]根據墨書內容判斷,這批有字牛肋骨為戰國會計賬簿,屬會計檔案範疇。此發現填補了我國缺少戰國會計檔案實物的空白,是繼商代、西周甲骨檔案之後,再次以骨為載體的先秦檔案實物的重大發現,對研究戰國時期的檔案、經濟、文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1戰國會計檔案的發現及其性質

H2164中共出土牛肋骨48根,經拚對粘接為45根,其中墨書有文字的39根。這些牛肋骨骨質狀態較好,均與自然形狀相近,長度不等,最長的達29.4厘米,最短的殘長僅6.4厘米。坑中與牛肋骨同出有大量陶器,經過對陶器特征的分析,初步推斷,該坑廢棄的時間為戰國中期後段左右,約相當於韓襄王與厘王時期,下限最遲不晚於桓惠王在位時期。坑中牛肋骨的使用時間應稍早於該坑的廢棄時間,即墨書牛肋骨的時代應是戰國中期後段左右。

這批墨書有字牛骨,文字書寫於肋骨的正背兩麵。從章法布局看,肋骨上的字均自上而下,由右及左書寫。由肋骨較寬到較窄處,自上而下,分為3~4排,排列規整。第一排為數字編碼,在頂端,也即肋骨較寬的一端,一行或兩行一個數字編碼。第二排自上而下,依次是人名、物品名和數量、借貸記錄、完訖標示。第三排自上而下,仍依次是人名、物品名及數量、領取數量或用項、完訖標示。第四排,多記用項。有些肋骨上看不到編號,可能是文字漫漶或脫落所致。

我們以編號H2164:43的牛肋骨為例,展示這批有字牛肋骨的形態及其文字的書寫方式和內容。這是一段靠近脊椎的牛肋骨,由三塊肋骨粘接拚合而成,其上墨書文字較清晰、完整。肋骨兩端微上翹,通體呈弧形。肋骨正、背兩麵皆有墨書,正麵墨書呈3排分布。第一排位於正麵最上部,從右到左,依次有“七十九”、“八十四”、“五十九”、“六十九”四個編號。這四個編號對應七條記錄。除“八十四”對應一條記錄外,其餘三個編號均對應兩條記錄。第二排有七條記錄,每條記錄由上至下書寫,依次為人名(吂舒、蜀虎等),物品名(纑)和數量(三束、十九束、十六束、二十九束等),借貸記錄(六束貸賦、三貸賦、二貸等),完訖標示(訖)。第三排有六條記錄,每條記錄同樣由上至下書寫,依次為人名(成壹、事池庇、棏人、集戊等),物品名(纑)和數量(四十六束、七束等),領取數量(取纑六束、取纑十四束等),完訖標示(訖)等。肋骨背麵上部截麵大致呈山字形,有少量骨鬆質外露,文字記錄疏朗地分為上、中、下三排,每排記錄均從右向左書寫。其中,上、下兩排各有三條記錄,均居於右側,中間一排有兩條記錄,居於左側。背麵記錄有特別之處,即第三排右邊的一條記錄上從上至下塗有一豎劃,表示此記錄作廢,估計可能是該記錄有誤或對此項不予立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