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館藏民國徽章探究檔案背後的抗日故事
工作園地
作者:宋淑睿 馮馨雨
“一枚徽章一段曆史,一枚徽章一個故事”。徽章是一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縮影,是曆史和藝術結合的一種特殊標識物,方寸之間記錄著社會變革和悠悠歲月的曆史。河南省檔案館館藏有一千多枚民國時期的各類徽章,包括證章、勳章、紀念章及榮譽獎章等。徽章的質地由銀質、銅質、燒瓷、銀鍍金和銅鍍銀等多種金屬和非金屬物質製作而成。形狀有圓形、長方形、三角形等。表麵製作工藝有烤漆和琺琅彩等。徽章的內容,涉及民國時期的政治、軍事、教育、文化、社會等許多方麵,最大徽章通徑為70cm,最小徽章通徑為12cm,其中有不少是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徽章,經曆了抗日烽火的洗禮,承載了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抗日故事。
1抗日戰爭時期河南北倉女中的抗日運動
河南省檔案館館藏編號為608的民國徽章,通徑34cm,銅質地,章麵工藝製作為兩彩琺琅,三角形,為民國時期河南省最早的一所女子中學的校徽,章麵鑄有“北倉女中”。
北倉女中,是1921年由張嘉謀在開封發起創辦的河南私立第一女子中學,校址最初在開封老官街(今樂觀街),是現今河南大學附中的前身。北倉女中最初隻有初中班,後來發展有高中部,最多時有30多個班級。北倉女中的校訓是:勤樸敏肅;校風是:篤厚樸實。學校嚴格規定全校女生統一著裝,白上衣,黑裙子,黑布鞋,不許她們塗脂抹粉,激勵她們努力學習,思想進步,追求民主。北倉女中使不少學生走上了革命道路,成為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和巾幗英才成長的搖籃。1922年,北倉女中曾得到當時主政河南的軍政要員馮玉祥的大力支持,還特別撥出專款扶持北倉女中的發展。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和著名國畫家、書法家、教育家謝瑞階先後到學校演講授課。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後,北倉女中有一位名叫危拱之的女學生,積極參加開封的反帝鬥爭,受到共產黨人王若飛的指引,加入中國共產黨,投入革命,後來又參加了廣州起義,跟隨紅軍長征到了陝北。“一二·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運動爆發後,掀起全國學生抗日救國新高潮,北倉女中聯合其他學校一萬多名學生,從學校操場集合排隊走出學校大門,她們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我們要求全國一致抗日”等口號,排著隊伍到省政府門前示威請願,開展罷課運動宣傳全民抗日,當局沒有對請願活動給予滿意答複,她們又立即參與了臥軌抗日鬥爭,她們爬到火車上,發表激昂演說,當時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她們堅持到第三天,外邊下起了鵝毛大雪,她們為了國家的生死存亡毫不畏懼,忍受饑餓,女學生們團結起來高唱救亡歌曲,在火車站堅持了四天四夜。這場鬥爭聲勢浩大,震驚全國。
“七七”事變之後,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時任北倉女中校長的馬戟武把學校遷往南陽鎮平內鄉等地,北倉女中很多女生都積極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抗日宣傳,有上百名女學生投奔革命聖地竹溝和延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全國各地工作的北倉校友寫了專門的回憶錄,由作家曾克彙編成書,並由周恩來總理夫人鄧穎超題寫書名。北倉女中的抗日運動是河南學生運動史上的一麵旗幟,書寫了河南人民抗日鬥爭的光輝一頁。
2馮治安被日本人稱作“頑固抗日派”
河南省檔案館館藏編號為2號的民國徽章,通徑35cm,銅質地,章麵工藝製作為五彩琺琅,圓形章,章麵鑄有“七七”、“抗戰建國紀念”和“陸軍第七七軍軍長馮治安贈”字樣。
馮治安,1896年出生在河北省故城縣,1912年15歲進入馮玉祥部隊,做了一個小夥夫,他在部隊裏不怕吃苦,喜愛學習,先後參加了直奉大戰和北伐戰爭。“九一八”事變後,馮治安訓練部隊就以日本侵略軍為演習的攻擊目標,時刻準備抵抗日寇。1933年初,日軍約10萬人兵分三路侵占山海關熱河一帶,第二十九軍以張自忠為前敵總指揮,馮治安為副總指揮,奔赴喜峰口、羅文峪一帶迎擊敵軍。馮治安親臨前線指揮部隊作戰,在官兵和大刀隊的抗擊下,擊退敵人的多次進攻,堅守了陣地,喜峰口戰役獲得了勝利,得到全國各界人民的讚譽,著名的《大刀進行曲》就是根據喜峰口大刀隊英勇抗日的壯舉創作而成的。喜峰口、羅文峪戰役的勝利,體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顯示了中國軍隊抵禦外侮的堅強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