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有德是正品,無才有德是次品,無才無德是廢品,有才無德是毒品。正品和次品按需選用;廢品要慎重考慮,分析能否通過培訓開發變廢為寶;毒品是害群之馬,萬萬不能用。
“原文”
管仲有病,桓公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諱雲,至於大病,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
管仲曰:“公誰欲與?”
公曰:“鮑叔牙。”
對曰:“不可。其為人潔廉,善士也;其於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使之治國,上且鉤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於君也將弗久矣!”
公曰:“然則孰可?”
對曰:“勿已則,隰朋可。其為人也,上忘而下畔,愧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謂之聖;以財分人謂之賢。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賢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其於國有不聞也,其於家有不見也。勿已則隰朋可。”
(《莊子·徐無鬼》)
“釋文”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嘔心瀝血輔助齊桓公創立霸業的管仲患了重病,齊桓公去探望他,詢問他群臣之中誰可以授以相位。
管仲說:“國君應該是最了解臣下的。”
齊桓公:“易牙如何?”
管仲:“易牙烹其子討好君主,沒有人性。這種人不可接近。”
齊桓公:“豎刁如何?”
管仲:“豎刁閹割自己伺候君主,不通人情。這種人不可親近。”
齊桓公:“開方如何?”
管仲:“開方背棄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情。況且他本來是千乘之封的太子,能棄千乘之封,其欲望必然超過千乘。應當遠離這種人,若重用必定亂國。”
齊桓公:“鮑叔牙如何?”
管仲:“鮑叔牙為人清廉純正,是個真正的君子。但他對於善惡過於分明,一旦知道別人的過失,終身不忘,這是他的短處,不可為相。”
齊桓公:“隰朋如何?”
管仲:“隰朋對自己要求很高,能做到不恥下問。對不如自己的人能哀憐同情。對於國政,不需要他管的他就不打聽;對於事務,不需要他了解的,就不過問;別人有些小毛病,他能裝作沒看見。不得已的話,可擇隰朋為相。”
不久,管仲病逝。齊桓公不聽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等三人,結果釀成了一場大悲劇。兩年後,齊桓公病重。易牙、豎刁見齊桓公將不久於人世,就開始堵塞宮門,假傳君命,不許任何人進去。有兩個宮女乘人不備,越牆入宮,探望齊桓公;齊桓公正餓得發慌,欲索取食物。宮女便把易牙、豎刁作亂,堵塞宮門,無法供應飲食的情況告訴了齊桓公。齊桓公仰天長歎,懊悔地說:“如死者有知,我有什麼麵目去見仲父?”說罷,用衣袖遮住臉,活活餓死了。
人都喜歡與自己親近的人,更願相信看起來效忠自己的人,管仲卻不是這樣。“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愛,以杜禍亂之源。”他任人量才、量德。而齊桓公在用人方麵,以臣下對自己如何為標準,結果導演了一場悲劇。易牙烹子,豎刁委身,開方舍千乘之封,不奔父母之喪,專心事君,他們看起來是忠臣,實際上包藏禍心。人情莫愛於子,莫重於身,莫親於父母,倘若連子女、自己、父母都不要,還能有什麼道德和良心對待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