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宜疏不宜堵,像治理河流一樣來管理人才(1 / 2)

大禹治水,是對水的流向的一種管理。在企業人才流動管理的問題上,道理同樣是堵截不如疏導,要像治理河流一樣來管理人才。

“原文”

墨子稱道曰:“昔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紺,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

(《莊子·天下》)

“釋文”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隻好往高處搬。時間前後持續了20多年,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堯曾命鯀治水,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卻沒有把洪水治理好。因為他隻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衝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幾乎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們疏通了四夷九州島,大川三百,支流三千,小溝無數,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地麵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這場空前絕後的大水災被治理好了。

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並立了禹王廟來紀念他。

鯀采取堵的辦法治理洪水,結果導致洪水更加泛濫。後來禹接受了教訓,采取疏河導水的辦法,結果治水獲得了勝利,解救了黎民百姓的苦難。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采取了正確的方法——宜疏不宜堵。大禹治水,是對水的流向的一種管理。在企業人才流動管理的問題上,道理同樣是堵截不如疏導,要像治理河流一樣來管理人才。

人才的頻繁流動是每一個企業都會麵臨的困惑。僅憑借公平對待員工、獎勵出色表現、提供良好環境、創造升職機會等措施留住公司裏最有價值的員工,也始終是件艱苦而長期的工作。更何況任何公司都避免不了競爭者襲擊,高素質員工總是會有工作機會找上門來,而且任何人都會抱有“人往高處走”的心態。一些知名企業對人才的流動不是采取“關、卡、壓”的方式,而是鼓勵人才流動,隻不過將這種流動限製在企業內部進行,這樣不僅留住了人才,而且大大提升了企業的勞動生產率。

日本索尼公司倡導“內部跳槽”式的人才流動方式,原則上每隔兩年便讓職員調換一次工作,特別是對於精力旺盛、幹勁十足的職員,不是讓他們被動地等待工作變動,而是主動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另外,該公司每周出版一次內部小報,其上經常刊登各部門的“求人廣告”,職員們可以自由而且秘密地前去應聘,他們的上司無權阻止。這種“內部跳槽”式的人才流動為人才提供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可以激發員工的熱情,從而留住一些想跳槽的優秀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