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與“無用”是相對的,“無用”可以轉化為“有用”,“無用”中蘊藏著“有用”,要善於從“無用”中發現“有用”的價值。
“原文”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稯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薦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薦,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薦,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莊子·逍遙遊》)
“釋文”
莊子的朋友惠子笑話莊子說:“魏王送給我一粒大葫蘆種子,我把它種了下去,沒想到培育出來的葫蘆太大了,竟然能在裏麵存放五石糧食。我想用它來存水,可是這瓠皮太脆,沒有力量承受;我把它剖開當瓢用,可是它太大,沒有水缸能夠容納它。它太大,大到了無所適用的地步,所以我一生氣,就把它給砸碎了。”
莊子笑笑說:“以我之見,不是瓢大而無用,而是先生不懂得如何使用。您沒有聽說過嗎,過去宋國有一個人,善於調製防止凍裂的護手之藥,他的家族靠著這個祖傳秘方,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業,始終勤勤懇懇,披星戴月,但由於收入菲薄,生活總是很貧困。有一位南方的客人聽說這件事後想花百方金子買他家的藥方,這個家族聚在一起商量了起來。大家都說:‘我們家世世代代從事漂洗紗絮,一年下來頂多不過掙幾方金子。現在隻是出賣不龜手的藥方就能得到百方金子,這麼好的事情哪有不做的道理呢?’於是全體成員一致同意把藥方賣出去。客人得到秘方以後,立即奔赴吳國,遊說吳王說,今後將士在寒冬打仗,再也不用為凍手犯難了。不久,越國大軍壓境,吳國告急,吳王委任此人統帥大軍。此時正值寒冬,吳越兩軍又是進行水戰。由於吳軍將士塗抹了護手之藥,戰鬥力特別旺盛,因而大勝越軍。班師回朝後,吳王大喜過望,頒詔犒賞三軍,同時將獻藥之人視為有特殊貢獻的統帥,割地封賞嘉獎他。同樣是這一種藥方,作為一種護手的技術,並沒有發生變化,可是一種人用它隻能漂洗紗絮,而另一種人卻能用它擴展疆域。這是因使用方法不同呀。現在先生有一個可放五石糧食的葫蘆,為什麼不把它剖開做成小舟漂浮於江湖之上,而卻在那裏為其沒有用處而犯愁呢?由此可見,先生還有不達事理的地方呀!”
同樣是護手之藥,兩者的用途不同,效果天壤之別。這就是莊子講述的“無用之用”的思想。他認為,要從不同角度來看待事物,事物沒有唯一的客觀標準。這是一種十分開明的思想,不僅在當時,即便是在今天,同樣具有變革性的意義。
世人皆知有用之用,不知無用之大用。當今很多人更是沉迷於有用之用,忽視無用之用。莊子的“有用”與“無用”的辯證關係,對於當今企業經營具有深刻的啟迪作用。
一方麵,對於同一事物不同的使用方法,自然會導致不同的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在今天這樣一個提倡革新的時代,“無用之用”還告訴我們需要有創意地麵對今天的生活;對於傳統的、大家固有的思想或者約定俗成的東西,恐怕都有進行創造性思考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啟發創意,另辟蹊徑,不拘一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今天很多事情的意外成功。有的時候,創意就意味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