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貿易形勢回顧與展望
1.1世界經濟貿易形勢
1.1.1回顧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影響遠遠超出人們的預計,世界經濟貿易麵臨6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相關國際機構自2008年第4季度以來不斷調低對2009年世界經濟貿易的預測。2009年下半年,隨著各國經濟刺激政策效果的顯現,世界經濟出現回暖跡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09年10月預計,2009年世界經濟將下降1.1%,其中:發達經濟體下降3.4%;發展中經濟體增長1.7%,特別是中國和印度將分別增長8%和5%以上,在世界經濟複蘇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具體表現為貨物保護、產業保護、金融保護、投資保護和勞工保護等;與此同時,關稅、貿易救濟、產品標準、彙率和行政許可等政策的濫用時有發生。金融危機導致發達國家的個人資產大幅縮水,消費率顯著下降,儲蓄率明顯上升。在美國,超前消費一度普遍存在,2005年美國個人儲蓄率為?Ha0.5%;然而,自次貸危機發生以來,美國人的消費習慣發生變化,居民儲蓄率上升至5年來的高位,2008年達到1.7%。消費模式的變化使得世界貿易麵臨更為嚴峻的形勢。在2009年10月的報告中,IMF預計2009年世界貿易將下降13%。
1.1.2展望
展望2010年,影響世界經濟貿易複蘇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同時存在:
(1)有利因素廣泛的公共幹預支持需求增長,世界經濟回暖跡象明顯,具體表現如下:美國2009年第3季度GDP增長3.5%,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首次增長,零售總額連續5個月環比上升,個人消費支出連續3個月環比上升;歐盟消費逐漸回升,批發零售交易指數的降幅逐月收窄;主要經濟體的企業贏利狀況有所改善,企業家信心和消費者信心逐漸恢複,大宗商品交易日趨活躍,全球股市強勁反彈。
(2)不利因素主要發達經濟體在宏觀政策上顧此失彼,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帶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尚不清晰;失業率居高不下,家庭淨資產大幅下降,儲蓄率上升,居民消費受到抑製;銀行係統收縮信貸規模,投資增長緩慢,產能利用率仍處於較低水平。
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的影響,2010年世界經濟貿易難以強勁反彈。據IMF預計,2010年世界經濟有望增長3%(其中:亞洲增長6.8%,美國增長1.5%,歐洲增長0.3%),世界貿易增長2.7%。
1.2我國經濟貿易形勢
1.2.1回顧
外需疲軟對我國經濟貿易發展的影響同樣超出預計。麵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我國政府果斷決策,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相繼出台10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提高出口退稅率,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完善有利於科學發展的經濟體製和機製。在這些綜合措施的影響下,我國經濟出現回暖跡象。由圖1可見:2008年第4季度和2009年第1季度,我國GDP增長率分別下滑至6.8%和6.1%;2009年第2季度開始回升,GDP增長率達到7.9%;2009年第3季度進一步回升到8.9%;全年增長8%已無懸念。
在國家鼓勵出口和國際經濟形勢回暖的背景下,我國外貿也逐步走出最困難的時期(見圖2)。2009年1月我國外貿進口額和出口額同比分別下降43%和17.5%;2009年前10個月我國外貿進口額和出口額同比分別下降19%和20.4%,扣除價格因素,外貿進出口總額實際下降9.4%,其中:出口下降15.1%,進口下降2.5%。預計2009年全年我國外貿進口額和出口額分別下降13%和17%,扣除價格因素,預計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下降6.3%,其中:出口下降12.6%,進口有望實現小幅增長。
1.2.2展望
2010年世界經濟的緩慢複蘇將使我國經貿發展的外部環境趨於改善,外貿進出口將實現恢複性增長,但增速不確定:(1)世界經濟貿易複蘇將有效拉動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我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於2010年1月1日正式啟動,區域貿易發展有望加速;(2)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刺激政策何時退出尚不確定,過早退出可能影響經濟複蘇,過晚退出則可能引發通貨膨脹;(3)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乏力,世界經濟缺乏明確的增長點和清晰的增長模式,國際貿易複蘇緩慢,隻能維持低速增長;(4)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加劇,部分出口產品受到較大影響;(5)在各國執行低利率和寬鬆貨幣政策的背景下,投機炒作和美元彙率走低等因素將導致我國企業出口成本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