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內電影超高票房背後的玄機(1 / 1)

國內電影超高票房背後的玄機

首日首周票房造假最嚴重

以2009年的電影市場為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屬的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當年上映的俄羅斯反恐大片《特工008》上映12天累計票房1260萬元,《倔強蘿卜》3天累計票房580萬元,而他們的發行方之前聲稱“《特工008》上映5天內地票房超過1000萬元”、“《倔強蘿卜》首周3天票房達870萬元”,顯然摻了不少水分。在此之前,《風聲》發行方宣稱首日票房達1200萬元也有虛報嫌疑。更早之前,《十麵埋伏》、《落葉歸根》、《頭文字D》、《哈利-波特6》等影片都曾曝出虛報票房醜聞。

業內人士透露,票房“注水”已成為電影宣傳的慣用伎倆,造假最嚴重的首日,首周票房數字平均“注水”率達50%以上。中影星美院線經理袁鑫認為,新片上映之後,需要有後續宣傳,由發行方提供票房數據已成一個常規性報道,大家都虛報票房,相互抬高數據,結果就成了行業慣例。“尤其是那些投資較高但首周票房很慘的影片,發行方的壓力很大,虛報票房的水分也越嚴重”。

在影片總票房上作假的也大有人在。業內人士透露,《葉問》、《竊聽風雲》、《非常完美》實際票房均在9000萬元左右,但發行方皆稱“票房破億”,名聲上好聽,導演還成功晉升“億元導演俱樂部”,對吸引投資無疑有好處。

吹牛不交稅不受製約

發行方敢於放開膽子鼓吹票房,是因為電影票房的交稅、分賬並不以此為標準,而是另有一套官方數據。吹牛不交稅,也不會遭到任何處罰措施,促使發行方大膽虛報票房,營造觀影火爆的假象。袁鑫表示,遇到虛報票房的情況,圈內人士都知道,隻是一笑了之,這不過是一種宣傳手段罷了。

其實,當摻假的“票房神話”一次次被戳穿後,損害的不僅是票房公信力,還有觀眾對於電影市場的信心。虛報票房跟當前整個社會風氣有關,各行業普遍缺乏誠信,電影產業也不例外。

比較諷刺的是,每周好萊塢上映的大片票房排行榜,國內可以在第一時間拿到準確無誤的數據。時光網編輯王先生介紹,好萊塢有獨立的專門機構進行統計,每周都會及時公布,一部電影的公映天數、影院數量、票房成績等數據一目了然。相比之下,國內的票房數據不透明、不公開,公眾根本無法了解。

靠票房“注水”忽悠公眾,注定行之不遠。近日,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東在微博上宣布:專資辦將於近期開通官方微博,公開精準發布電影市場的實時數據及全國次日排片情況。表明了官方進一步公開數據的決心和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