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太子黨”為何頗受選民青睞(1 / 1)

日本“太子黨”為何頗受選民青睞

2009年的日本大選看上去像是對民主製度的反諷,無論誰當選,似乎都是“家族生意”:鳩山由紀夫是前首相鳩山一郎的孫子,而麻生則是前首相吉田茂的外孫。事實上,1994年之後的首相橋本、小淵、小泉、安倍、福田都是世襲出身——安倍晉三的外公、福田康夫的爸爸也都曾是首相。日本本屆議會則有38%的議員來自於政治世家。比如2000年,時年26歲的留學生小淵優子被從英國召回,立刻就當選日本眾議員,她爸爸是剛去世的首相小淵惠三。

確切地說,世襲政治這個詞用在日本身上並不確切——畢竟,這些太子黨是選民自己選上去的。你可以抱怨選民“素質不高”,卻不能說它違反了民意。但是,被選上台,並不意味著一定是公平上台。政治世家有選民基礎、人脈發達、政黨機器撐腰,籌款輕車熟路,都注定了這些太子黨在競選中不可能和普通候選人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家族政治傳統在亞洲格外吃香。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布托的爸爸也曾是總理;印尼第一位女總統梅加瓦蒂是蘇加諾的女兒;菲律賓前總統阿基諾夫人剛去世,其兒子就出來表示要競選總統;印度的甘地家庭更是一個政治王朝……

但是,似乎也沒必要因為這種子承父業的現象而否定民主的真實性。法律不可能明令禁止“子承父業”,另一方麵,從選民的角度來說,一個家族姓氏就相當於一個“品牌”。如果他爺爺、他爸爸幹得還不賴,那他也更值得信任一些?這和消費者愛買品牌產品有相似之處。況且在一個民主社會裏,要是幹得不好,你爺爺就是玉皇大帝也無濟於事,安倍、福田、麻生的下場都說明了這一點。這也是政治世家和真正的專製世襲的不同之處。

更重要的是,如果世家當道就一定會導致腐敗叢生、民不聊生的話,那就無法解釋日本在公共服務方麵不菲的成績。日本的全民醫療體係舉世聞名,日本政壇雖然時有腐敗醜聞出現,但它的腐敗程度並沒有格外突出,衡量貧富懸殊的基尼指數日本長期穩定在0.25左右,與以平等著稱的北歐國家大致相當。相比之下,拉美國家有很多“苦孩子”出身的平民總統,卻成為世界上貧富懸殊最突出的地區。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民主的真諦也許並不在於政治家的出身——一個出生於“貴族”的政治家也可以是偉大的政治家,比如小羅斯福,比如丘吉爾;一個出生於平民階層的政治家也可能貪汙腐敗,成克傑、胡長清、劉誌華,誰不是出身平民?能確保一個政治家為民服務的不是他的出身,而是政治製度——一個具有法治、製衡和協商精神的製度。安倍不可能因為他外公是前首相而安然度過內閣成員醜聞,福田也不可能因為爸爸是前首相而逃脫振興經濟不力的指責,製度大於出身,這才是民主的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