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的美國角色
2014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日本之所以在120年前的甲午年敢於悍然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固然是日本國內軍國主義勢力膨脹使然,但同時也有深刻的國際背景,與當時列強的默認和縱容密不可分。其中,美國便是當時最支持日本的國家。
虛假的中立
中日甲午戰爭由朝鮮問題引發。1894年,朝發生國內東學黨起義,占領全州後,朝政府正式照會袁世凱,提出借兵請求。清廷批準李鴻章派兵赴朝,並根據1885年中日《天津條約》相關條款,將此事照會日本政府。日政府極力慫恿清政府出兵,意為日蓄謀已久的出兵朝鮮提供借口,中國出兵後,日隨即出兵入朝。朝與東學黨訂立《全州合約》平息了起義,朝政府致函袁世凱要求撤回中國軍隊,清政府表示願撤軍,但要求日本同時撤軍,日拒絕,以朝鮮完成日本所提出的內政改革方案作為撤兵條件,並不斷製造事端,增兵朝鮮,將中日撤兵問題逐步引向其與中國開戰、獨占朝鮮的預訂軌道。清廷無意與日開戰,遂希望美、英、俄等列強出麵調停,朝鮮也三次請美國居中斡旋,美國國務卿葛禮山都以保持中立為由加以拒絕。美駐朝公使西爾和駐日公使譚恩都站在日本一邊,私下裏還對日提出戰爭爆發後由美代為保護在華日本人的請求慨然應允。由此可見,美國的中立政策是虛假的。
拉偏架的調停
中日開戰後,清軍在黃海海戰和平壤戰役戰敗後,清廷於1894年9月底再次向美、英、俄等國提出與日議和請求。美為操縱和談,也為減輕日本的外交壓力,堅決抵製和反對與歐洲國家聯合調停,美還向清廷施壓,要其停止向俄、英、法等國尋求外交支持,由美充當唯一調停人。在獲得唯一居間傳言人角色後,美便積極與日配合,單方麵說服清廷按日要求和談,充當中日和談聯絡人的美駐日公使譚恩還公然聲稱“日本之措施正當,無可非議”,美駐華公使則指責清廷缺乏和談誠意,清廷聘請的和談法律顧問、美國前國務卿科士達同樣也是為日效勞。美政府在甲午戰爭中的這種拉偏架的調停不但未對清廷提供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反而抹黑中國,全力助日,緩解了其來自歐洲國家聯合調解的壓力。
助日逼簽《馬關條約》
1895年2月17日,日政府在日軍占領劉公島並俘獲北洋艦隊全部之餘艦後,認為和談時機成熟,便於當天經美駐日公使譚恩向清廷轉達和談條件,除賠償軍費和承認朝鮮自主外,還要求中國同意割讓領土。美作為中日兩國間唯一傳言人,對日的這一侵略要求完全支持,單方麵極力說服清廷盡快無條件接受。對清廷和新任命的和談全權大臣李鴻章請求美提供幫助,說服日不要割讓領土作為和談條件,美政府明確加以拒絕,警告清廷想要日本停戰,必須首先接受日本提出的賠款、割讓領土、同意朝獨立等條件。美受日之托,向清廷不斷施壓,助日簽定《馬關條約》。
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美在甲午戰爭中奉行的親日政策是有其目的的,自1868年日實行明治維新後,隨著日在東亞的崛起,美為削弱英、俄等列強在東亞的影響力,便放棄歐洲夥伴,單獨奉行親日政策,試圖通過美日合作實現美在東亞的利益;偏袒日本,也是希望通過日本之手徹底廢除中國與朝鮮的宗藩關係,進一步打開中國的貿易和投資大門。而事實上,美通過中日甲午戰爭解除中朝宗藩關係後,朝並未獲得美期待的獨立和自主,而是很快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其次美利用日以消弱英國、俄國在東亞的影響力的企圖,也隻是美的一廂情願。日本在甲午之戰過後,先後與英法簽訂日英、日法協約,結成同盟關係。與俄聯手抵製美國勢力進入東三省。至於美試圖利用日本之手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大門,這更是與虎謀皮,反被虎咬。美國在東亞奉行的門戶開放政策不但沒有得到日本的善意回報,反而被日本看成其稱霸亞洲的最大障礙,終於對美搞了珍珠港偷襲,給美國的親日政策上了一堂刻骨銘心的教訓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