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差”本為樂器
“參(cēn)差(cī)”是聯綿詞,為長短不齊、高低不一的意思。它最早出自《詩經-關雎》:“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追根溯源,“參差”本為古代一種吹奏樂器,它由一排長短不一的竹管排列而成,類似今天的笙。《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句中的“參差”就是樂器。這裏說的是一個動人的傳說故事: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為妻。一天,姐妹倆梳妝打扮,乘著小舟去尋找夫君。清澈的江水映照著兩人的倩影,姐妹倆心情愉悅,便從懷中取出“參差”,吹著歡樂輕快的曲子。吹著吹著,兩人心中不禁升起淡淡的哀怨:“夫君啊夫君,見不到你,這參差聲裏的一片思情,有誰理會?”直至清代,這種樂器仍很盛行,清人徐倬《采蓮曲》就提到它:“含情含怨折荷華,折荷華,遺所思。望不來,吹參差。”古籍中,“參差”這種樂器有著不少的別名:簫、籟、龠(yuè)。《說文》:“簫,參差,管樂。”這裏說的是排簫。《廣雅-釋樂》:“籟,謂之簫。”《莊子-齊物論》中說“人籟則比竹而已”,這說明籟就是排列竹管的樂器。“參差”後來引申出長短不齊、高低不一之義,先秦至今,曆代常用。